石涛山水画写生观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rc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山水画家通过对自然造化的观察,对生活不断体悟,在不断的秉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自然的观察以及独特体验,并把自身的情感、学养以及艺术上的审美追求通过山水画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石涛作为一位在传承古人山水画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寻求笔墨、程式突破的山水画大家,重“师古人”而更加注重“师法造化”最终达到“得心源”这么一个绘画艺术实践的过程。在其一生的绘画的山水画实践中,“师法造化”是石涛的山水画艺术创作的源泉,而注重自身内在情感的表达是其山水画丰富而不拘泥形式的内在动力。结合古人的山水画观念以及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经验,通过其一生对自然的山川林木的观察和独特体悟,加上其在绘画艺术上的审美追求以及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石涛形成了其自身的艺术美学思想体系。而其书画理论著作《苦瓜和尚语画录》是其美学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其中关于“一画”的论断、“蒙养”与“生活”、“山川林木神遇迹化”、“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以及“笔墨当随时代”等等关于山水画写生及实践的理论观念。这些关于山水画写生的理论依据为后世的山水画发展在方向上有重要的影响,时下的山水画学习对于石涛的山水画观念则更是推崇。石涛的“一画”、“蒙养”与“生活”等绘画理念,阐明了他的绘画中所描绘的物象无不源于自然造化,饱含着其自身对于造化及其生活状态的感悟和认知。是将内在的艺术审美追求和感情流露与自然客观存在的山川林木的体貌特征融合的结果。“山川林木神遇迹化”、“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以及在其对于“山川、蹊径、林木、海涛以及四时”章节是石涛山水画写生实践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山水画写生观的主要内容,而“笔墨当随时代”则更加是为山水画乃至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提出了方向上的指引,这也吻合了时下现代造型艺术的规律。本文主要着眼于石涛山水画的写生观念并对其写生实践进行分析,由此结合时下的山水画的发展状态来看待当下的山水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的在于尽可能的通过对石涛的著作《苦瓜和尚语录》分析,阐明石涛山水画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尤其重要的是其山水画写生观念对于时下的山水画发展在方向上的指导意义,并希望借此寻得对今后山水画学习有借鉴意义的方式。文章在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题目的来源上进行阐述,关于对石涛的写生观研究是源自笔者从自身的山水画学习实践中的诸多疑问而得来。其次是对关于石涛的山水画写生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明与整体上的梳理,最后重要的落脚点是研究的问题以及现实意义上。文章的第二章简要的从石涛坎坷的生平经历;石涛所处明末清初摹古之风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对于传统山水画写生观念的传承三个方面阐述了石涛的山水画写生观念形成的原因。第三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明和论述石涛的山水画写生观的基本概念,立足于石涛的书画理论著作《苦瓜和尚语录》,对其中涉及关于山水画写生观的“一画”理论、“蒙养”与“生活”以及“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行分析结合时下的山水画写生以及自身的山水画学习体会进行论述。第二部分通过对其画论提及的关于山水画写生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即通过对“尊受”、“山川、蹊径、林木、海涛、四时章”以及石涛的山水画中的技法“皴法章”来窥探石涛的山水画写生的具体实践。第四章第四章是通过石涛的山水画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淮扬洁秋图》以及《雪景山水图》来看其山水画写生的具体体现,诸如石涛的山水画中表现物象的特点鲜明性特征,以及其山水画笔墨技法形式风格的多样等等。第五章基于前面四个章节得出的结论和意义,即研究石涛的山水画写生观的现实意义包括其对后世山水画写生观念的积极引导,还有对时下山水画发展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钢琴音乐自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始,便与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乐曲不断被改编成为钢琴曲,中国钢琴音乐正是从改编传统乐曲中吸取音乐素养,
随着共享单车的走红,共享单车儿童座椅也在网上热卖。这些儿童座椅种类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有商家坦言,使用时不放心的话,可用绳子加固。那这种“绑”在共享单车上的儿童座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