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窦性心律、心脏起搏和RBBB状态下左心室壁长轴心肌节段峰值e、D、△c、△D及△L:对左心室壁长轴心肌节段△e、△D及△L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获取对照组(14例)、起搏器组(12例)和RBBB组(13例)标准心尖四腔观;分别测量并计算左心室侧壁、室间隔基底和心尖四个节段长轴峰值e、△e、峰值D和AD以及△L;比较不同左心室壁节段各主要心肌力学参数的差异分布并进行△e、△D及△L的线性相关分析。
结果:
①组内:对照组除室间隔基底段峰值e和心尖段峰值e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外,其他节段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起搏器组室间隔基底段峰值e明显大于心尖段(p<0.01);RBBB组仅侧壁心尖段峰值e与室间隔心尖段峰值e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左心室壁各节段间的峰值D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②组间:三组间相同节段的峰值e、△e、峰值D及AD比较,仅左心室侧壁基底段峰值D及左心室侧壁的AD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峰值D、AD在对照组、起搏器组和RBBB组依次递减。
③RBBB组左心室侧壁△e与AD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P=0.037,r=-0.607)。
结论:心脏起搏导致的室间隔基底段峰值e异常增高和RBBB导致的心尖和基底段峰值D及AD降低,可能导致左心室射血能力减低。左心室壁长轴心肌节段△e、AD以及△L之间未发现良好相关性,说明在心脏收缩过程中左心室壁长轴心肌e和D不是左心室机械功能实现的主要构成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