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支撑。石油资源在地域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石油资源供应和需求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巨幅波动,从2007年1月不到50美元/桶,飙升到2008年7月接近150美元/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2月油价降至40美元/桶以下,而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好转,原油价格一路走高,2011年3月纽约交易所原油价格接近120美元/桶,但伴随着美元走强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5月5日纽约交易所WTI原油价格跌破100美元/桶大关。在近10年之中,原油价格就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给中国的石油安全乃至经济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原油历史价格的深刻剖析,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原油价格不同的定价机制。石油危机以前国际原油价格由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石油危机以后,转变为由欧佩克定价,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转变为参照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基准价格定价。期货市场以及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资本市场对石油市场的炒作,也推高了原油价格。目前石油期货市场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2009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仅仅占到全球的1.1%。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对石油的需求量巨大,石油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200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石油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我国的现代化石油市场体系来应对石油短缺以及不断变化的石油市场。现代化的石油市场体系包括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主要是交易商品,期货市场主要是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建立相关的石油期货市场可以形成能够切实反映我国供需关系的石油价格,形成真正的中国价格,从而影响全球的石油市场。积极参与石油产品的国际市场定价体系,积极改变中国石油消费量与石油定价权背离的局面,打造我国的石油定价中心,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