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研究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研究及成果,具交叉性特点。英汉交替传译是口译实践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是通过口头表达传递话语信息。口译员在进行语言的转换时树立语篇意识,将话语信息视作完整的语篇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可以减轻口译现场的负担。除了对译入语和译出语两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娴熟的口译技巧的把握,口译员还要掌握一定的语篇衔接手段。韩礼德(M. Halliday)在《功能语法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总结了英语语篇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五种衔接手段,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以及词汇手段。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在英汉互译中,语篇衔接与连贯是否处理得当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的成败,对于英汉交替传译亦是如此。交传的瞬时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以评判笔译的标准来衡量口译的好坏,但无论用于何种交际目的,信息完整性、表达流畅、逻辑条理等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符合这些标准因素,语篇衔接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的第一部分对英汉交替传译特点及衔接手段做了扼要分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进行英汉交替传译衔接手段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分析了英汉交替传译前的准备工作,这其中除了包括确定口译对象及其背景主题,储备专业词汇;更重要的还有译员对语篇衔接的整体把握,一方面是有稿的语篇整体把握,另一方面是无稿的语篇整体把握,当然后者的难度更甚。第二个层面先从宏观上叙述了语篇衔接的处理策略,再分别从词素、词际关系、句际关系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语篇衔接的手段。第三个层面为译后审校,包括在进行英汉交替传译实践中语篇衔接手段的体现,录音文本的检验,继而为第四部分的实例分析打下一定的基础。第四部分采用了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10月17日关于美国政府恢复运作发表的讲话中的例子,通过对作者模拟的口译译本和作者整理的网络上的参考译本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以第三部分的理论为指导,得出此次模拟练习中针对不同的信息所采取的不同衔接手段及其各种策略下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并进行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