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单采前的初筛是为了保护献血者自身健康,保障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苏州地区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单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人群的特征,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次年2月苏州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工作数据和业务档案、献血者征询表,抽取统计期间单采血小板的人群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将参加献血人群按照是否通过献血前的筛查,分为正常捐献者和初筛不合格献血者,对各类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献血组织形式等内容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19504人次的登记成功者中,15267人次通过了健康体检参加单采,为正常捐献者,4237人次未通过体检,为初筛不合格者,不合格率为21.72%。初筛不合格原因中:静脉条件不佳(5.09%)、ALT(4.81%)、白细胞低(3.29%)、血小板低(3.28%)占据前四位。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献血地区、献血参与方式、文化程度、献血史、献血时间均显著影响血小板初筛不合格的总发生率或单项发生率(P均<0.05)其中女性的总不合格率为20.01%,明显低于男性总不合格率22.63%(χ~2=17.67,P<0.001)。男性献血者在ALT、血液乳糜、针眼、血小板高、TP抗体等方面其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献血者(P均<0.05)。女性献血者在血红蛋白低、HCT低、HCT低伴随血红蛋白低三项上不合格率显示显著高于男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地区、献血参与方式、文化程度、献血史、献血时间等为影响单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与男性相比,女性血小板初筛不合格的风险明显下降(OR=0.89,95%CI:0.81-0.99);与年龄为18-25周岁的献血人群相比,其他年龄段26-35周岁、36-45周岁、46-55周岁、56-60周岁的献血人群不合格风险明显降低,OR在0.3左右,且有统计学意义;来自临近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献血者其单采血小板不合格率发生风险分别为苏州地区的1.30倍(95%CI:1.16-1.47)与2.32倍(95%CI:2.05-2.62);与学历为初中以及以下学历的献血人群相比,学历越高,不合格率的风险越低;参与方式中,社会互助的不合格率为非互助献血的41.96倍(95%CI:37.38-46.60),家庭直系与家庭旁系献血分别为非互助献血人群的11倍(95%CI:8.58-14.11)与2.24倍(95%CI:1.73-2.90),有统计学意义;与周一献血相比,周六的献血者发生单采血小板不合格的风险较低(OR=0.80,95%CI:0.71-0.90),而周五的献血者最易发生单采血小板不合格的事件(OR=1.28,95%CI:1.12-1.45)。结论:献血者的年龄低、性别为男性、学历低、献血时间为周五、献血参与形式为互助等因素与单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有关。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募工作,促进自愿献血者、女性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促进高学历层次等人群积极参加献血,加强献血前的宣教,积极开展预约单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