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和社会对养殖动物福利的关注日益密切,传统人工授精方式下的种鸡生产面临困境。种鸡的本交立体散养在节约劳工成本、减少鸡群应激、提高养殖密度、增加动物福利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符合蛋种鸡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本研究通过探究空间配置、多层结构形式、密度群体参数对鸡群分布、行为的影响,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种鸡行为与设施设备的关系,为蛋种鸡立体散养参数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结论如下:1.饲养空间配置对鸡群的空间适应性影响。本部分考察育成期笼内加杆日龄(63日龄—63P+,73日龄—73P+)、加杆位置以及产蛋期立体散养系统(4层平台结构,S4)的空间配置(设置爬梯—爬梯组;设置跳台—跳台组)对立体散养系统中鸡群适应性的影响。1.1笼内加杆可增加笼内采食和栖息鸡群比例,且转入爬梯组后,适应初期分布于上层空间的63P+鸡群比例高于73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加杆日龄有显著影响。1.2爬梯组鸡群对系统上层空间的利用率显著高于跳台组,表明层间活动便利性影响立体空间的使用和鸡群分布,推荐使用坡度不大于40°的爬梯。1.3爬梯组产蛋初期(22-25周)的窝外蛋比例显著少于跳台组(P<0.001),源于该组鸡群对上层空间的探索和利用先于跳台组。2.饲养密度对种鸡行为、分布和健康影响。将324只京红1号父母代蛋种鸡分为4群(18只/m2和24只/m2两种密度各2组),对立体散养系统(3层平台结构,S3)中鸡群分布、行为、母鸡健康状况进行记录或评分。2.1高密度组内分布于产蛋箱和上层栖杆的母鸡比例显著高于低密度组;公鸡分布不受密度影响,集中活动在系统底层。2.2母鸡个体采食时长比例随密度增大减小,站立时长比例增大;公鸡个体行为不受密度显著影响,以站立行为为主,占观察时长的51.1%~61.1%;高密度下母鸡针对背部的轻度啄羽和裸露皮肤的攻击行为较多。2.3鸡群健康状况受周龄影响程度大于密度:随周龄增长,鸡群健康状况显著下降。61周龄自然交配母鸡仅背部羽毛状况较笼养鸡群差,可推测交配行为是影响母鸡背部羽毛损伤的主要原因。3.立体散养条件下种鸡交配行为特性及群体大小影响。660只京红1号父母代种鸡(公母比例1:10)分为4群,110只/群和220只/群各2组重复。在第36周、40周和44周分段观察群体交配行为,并测定各周龄末的种蛋受精率;在44-46周之间,对大小群体各进行连续5天(每天6h)的交配行为观察。3.1分段观察中小群交配频率以及完成度高于大群,总体交配频率随周龄增长而降低,但期间受精率均保持在93%以上,不同群体间无显著差异。3.2连续观察结果显示群体中参与交配的公鸡比例均在90%以上,但公鸡个体之间的交配频次差异较大。3.3立体散养条件下95%以上交配行为发生在系统底层,以底层开阔区域为主。4.多层结构优化影响与福利设施利用规律。4.1对S4系统中公母鸡活动路径以及个体标记母鸡活动范围进行观察后发现:顶层平台母鸡的活动范围与公鸡的活动范围交叉概率低,对应母鸡缺乏与公鸡的社交。4.2封闭S4系统的顶层平台后,该层母鸡的活动范围向下层空间转移,覆盖公鸡主要活动区域,建议种鸡立体散养系统的活动平台数量不超过3层。4.3 S3结构系统下21-33周龄期间双层结构产蛋箱的利用均匀性随周龄增长而提高,但产蛋箱整体利用率和利用均匀性还有待提高。4.4蛋种鸡栖架分布监测系统对S3系统中鸡群栖息情况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栖杆利用有明显昼夜节律:夜间栖息鸡只数最多,栖息鸡群比例达到37.5%~44.3%,且不同位置栖杆的使用规律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