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诞,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相较于悲剧、崇高等美学范畴出现较晚,但它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却由来已久。在美学意义上,荒诞虽然与悲剧、怪诞、丑等美学范畴的含义有交叉之处,但是荒诞不像怪诞那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生存体验,是一种情感氛围;荒诞与丑虽有相似的美学内涵,但它把丑所代表的对立性发展到了极致,它与悲剧相比是更彻底的反理性。经由西方荒诞美学与荒诞电影的影响,荒诞意识开始出现在中国的电影作品里。荒诞感来源于社会中各种关系之间的对立冲突,异化的环境,异化的人性都是电影中荒诞表现的永恒主题。为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荒诞性,电影运用隐喻、反讽等修辞手段,闪回、闪前的镜头设计,碎片化的非理性叙事,颠覆传统的叙事手段,塑造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荒诞人物形象群,包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零余者、边缘人,以及被社会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的疯癫人。而恰恰是这些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更能反映现代社会的荒诞本质。面对生存的荒诞性,个体应在孤独与绝望感中正视荒诞,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诗意的生活。电影对个体存在的荒诞性进行了探索,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的荒诞处境与生存,为荒诞之后的存在问题指明了出路,体现了电影中荒诞审美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