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小说的日本移植与本土生发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政治小说发生于中国小说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文本研究价值。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在剧烈震荡之中打开国门,小说在与异域文化、文学的碰撞与交流中迎来它的千年之变,其中政治小说率先拉开小说大规模现代转型的帷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转型中的重要力量。晚清政治小说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承担起传统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过渡的任务,很大程度上规约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文学内涵和文化内涵,影响了小说这一文类在中国现代文学长河中的占位与走向。回溯晚清政治小说发生的源头,探究政治小说发生的动力机制是客观评估晚清政治小说文学价值的关键。“政治小说”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许多国家都曾掀起过热潮,晚清政治小说的发生与域外文学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与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小说(以下简称“明治政治小说”)的关系最为密切,晚清政治小说的发生、发展均受到明治政治小说的直接影响,晚清政治小说与明治政治小说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探析晚清政治小说发生、发展必须面对的根本课题,也是研究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如果简单地将晚清政治小说与明治政治小说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影响—接受”,则掩盖了晚清政治小说发生的最根本动力机制,也无法走进晚清政治小说的深层,容易导致对晚清政治小说的文学、文化价值评估的偏颇。晚清政治小说对明治政治小说的移入是文化主体选择性行为,晚清文学在跨越文化边界与异域文学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认同标准,厘清晚清政治小说发生过程中为何以及如何选择性地将明治政治小说移入,可以从文化、文学借镜的视角更为客观真实地反观本土现代小说发生中的观念重构及文学要素革新等问题。以晚清政治小说和明治政治小说的文本关联为依据,将晚清政治小说的发生置于现代国族主义形成的时代文化视域之下进行考察,从晚清政治小说发生的文化语境、晚清政治小说宏大的国族主题形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叙事模式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采用比较文学、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探析晚清政治小说的发生与明治政治小说的关系,能够厘清晚清政治小说因何发生、如何发展,为评价晚清政治小说价值标准提供客观依据,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论文第一章剖析了晚清政治小说发生的文化语境,从近代中日关系背后的深层文化渊源角度探究晚清中国为何选择明治政治小说、而不是更早被译介的西方政治小说作为本土创作的参考文本。晚清政治小说发生的深层动因是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儒家传统家国思想对强势入侵的西方文化的回应与选择。从民族文化同源性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成因的相似性角度思考,晚清知识阶层选择从日本、而不是西方“移植”政治小说有其合理性。从中日文化同源性以及近代中日关系视角分析,可以发现晚清政治小说在审美规范、小说对时事题材的关注、学术话语建设以及小说传播路径这四个与发生背景相关的重要问题上均与日本文化、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伴随着异质文化的接连强势入侵,传统时空观念被打破,从慌乱应对到理性接受再到主动探索,应对千年变局、破旧立新成为晚清时期的文化大势。时空观念的重建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给传承千年的传统诗美规范注入新的因素,文学审美模式应时生变,与之相匹配的文体—小说大规模走进中国知识阶层的视野,成为书写时代巨变、承载民族情感流变的重要载体;甲午战争的惨败带来的文化震荡促成时事小说这一新文体的诞生,出现了区别于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和明清话本的时事小说,小说这一文体以文学自身的规律对外部冲击做出回应,显示出自觉承担政治叙事的内在潜能;洋务运动自我拯救的失败引起维新思想家的思考,他们将实学层面的“学”升华为学术思想,构建起以“人”为核心、以国民启蒙为主线的学术思想理论,为晚清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新兴起的学术话语、学术思想建设为政治小说的发生提供了哲学依据和学理基础,严复的群学民主论、康有为的今文学思想和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其中的代表性学术话语,决定了政治小说发生的民众启蒙基调,以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维新思想家推动了晚清文学思想向实用主义转型,构建了政治小说发生的学术语境;晚清时期的赴日热潮为政治小说的发生提供了数量庞大的译作者和读者群,他们构建了最直接的传播语境。第二章主要从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晚清政治小说对明治政治小说的选择性认同、接受与转化,围绕国族主题的明治政治小说被率先选择译介并迅速引发本土创作这一文学现象,分析现代国族观念如何构成小说转型期的核心命题与文学想象内核。现代国族主义思想既是晚清政治小说发生的根本动因,也是晚清政治小说重点书写的主题,是我国传统小说转向现代的重要表征。无论明治政治小说还是晚清政治小说,其与“现代”发生关联的动力机制均是现代国族观念的产生。江户时代晚期的日本和晚清中国同样遭遇西方的强势入侵,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危机,外来危机催生内政变革,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走上现代化历程。明治政治小说是对这一时期围绕国族未来发展的内政外交问题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剧变的呼应,真实地呈现了这一动荡期的各种国家、社会现实问题和伦理观念变迁。晚清中国遭遇了比日本更严峻的外来入侵和瓜分危机,新的文学观念产生于动荡期的文化观念剧变,当国族危机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音,文学也汇入其中,明治政治小说中与国族命运相关联的主题迅速引起晚清小说译作者的共鸣,宏大的国族叙事引发晚清文人的关注与认同,成为他们选择译介的目标主题。在明治政治小说的影响下,国族危机意识的唤醒、救国文学想象、“强国梦”构建首次走进中国小说,构成晚清政治小说的国族救亡主题。另外,现代女性解放思想在救亡图存的现代思潮中诞生,共同并反向参与了晚清现代国族主义思想的构建。第三章根据晚清政治小说与明治政治小说的文本构成特点,从小说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异同,剖析了晚清政治小说中模式化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成因。晚清政治小说中的模式化人物塑造在移入明治政治小说的过程中深受其觉世理论及人物塑造特点的影响,但追根溯源存在本土文化的合理性。明治政治小说中按照国族发展需要被塑造出来的模式化人物一经译介,迅速为晚清本土文化所认同,在晚清救亡保种、振衰起敝、安邦振国为第一需要的文化环境中快速生长和产生新的文化内涵。晚清政治小说家在参考明治政治小说人物塑造特点的基础上,往往将自身的政治理想投射在小说中,化身为文学世界中教化民众、宣传进步思想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时代呼唤英雄,对英雄的想象与形象构建是晚清政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点,晚清政治小说认同并强化了明治政治小说中刻画的国族英雄,塑造出一系列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排满抗清、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英雄形象,也塑造出深具后殖民主义色彩的拓殖英雄形象和以身体牺牲为价值实现途径的另类女英雄形象;在现实世界中的小说家和文学世界中的政治家们的双重启蒙视野之下,理想现代国民与现实中并不理想的百姓之间的鸿沟在小说中自然凸显,介于“个”与“群”之间的百姓形象也成为政治小说批判、关注的对象,中国小说形成关注“国民性”的雏形意识。第四章围绕晚清政治小说中出现的叙事变革与明治政治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源流分析。叙事策略的现代转型是晚清政治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的重要特征。不同于现代小说家娴熟掌握丰富的叙事策略,晚清政治小说的叙事模式转变许多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但是无意识并不等于无缘由。本章以时代文化为视域,依据文本细读比较,从隐喻叙事、叙事视角和佳人才子模式三个叙事角度对晚清政治小说发生过程中与明治政治小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晚清政治小说在选择吸收明治政治小说文学要素的过程中如何主动或被动使叙事策略发生转型,并厘清晚清政治小说叙事策略变革的具体成因。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晚清政治小说选择性吸纳了明治政治小说中的叙事策略,选择吸纳的标准实际隐含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需要之中。隐喻叙事虽然是现代小说常用的叙事策略,但中国传统文学中多使用接近于现代隐喻的意象修辞,而明治政治小说中被广泛应用的佳人才子叙事策略本就来自于中国传统小说。如果说隐喻叙事和佳人才子叙事是对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策略的唤醒,那么叙事视角的转变则是根据对作者声音的强调等因素做出的时代变革。无论是叙事传统的回迁,还是叙事策略的全新变革,晚清政治小说都在本土创作中赋予以上叙事策略新的文学内涵,使晚清小说具备叙事层次丰盈、叙事表现灵活多样的可能。通过对晚清政治小说和明治政治小说的文本关联进行梳理,本论于时代文化视域下论证了晚清政治小说在发生过程中为何以及如何选择认同与接受明治政治小说,剖析选择背后的文化主体动因,并具体分析晚清政治小说在创作中实现了怎样的本土生长,可为客观评估晚清政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由一次教研活动引发高三复习课教学定位、方式、效果3方面的思考,提出基于“教学内容重构”和“组织形态变革”双逻辑的情境导向专题化课堂教学探索.在此基础上以“电磁感应综合复习”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并反思.
金属棒垂直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模型是电磁感应综合应用的一类典型问题,本文将2021年的四道高考题按照水平、竖直、斜面三种运动模型进行分类探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理解.
<正>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诗人,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戏剧家、文学家,被人们成为文豪的他,又被马克思评价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一生給世人一共留下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3、4首长诗,特别是他写的悲剧给人门以更多生活的启示,字里行间蕴含着较之独特的科学思考,同时又给许多陈旧的题材注入了新颖、深刻的内容,教人们对当下的生活怀揣这思考,他影响着世代人,因此,
期刊
分析“双杆双轨”模型中电磁感应发生过程中的特点,并以高考真题为例,展示电磁感应中“双杆双轨”模型分析解题的策略,总结电磁感应中“双杆双轨”模型分析解题策略的应用技巧。
<正>电磁感应问题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满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情况较多。电磁感应现象与电路的结合可以考查模型建构的素养,与各规律、原理的结合可以考查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的素养,与图像的结合可以考查提取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与动力学、能量和动量的结合可以体现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汇总分析近三年有关电磁感应的高考试题,主要有以下5类。
期刊
本文基于苏州市行政区划层级与行政管理等级体系的梳理,从管控体系的作用与内容角度出发,尝试构建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管控传导体系,明晰传导路径。并从“承接落实、统筹协调、引导传达”三个层面,梳理了管控传导的具体内容。最后,从载体与方式两个维度,进一步明确管控传导的实施途径。
电磁感应中的“滑杆”模型是高中物理常考模型,该模型中导体棒的运动往往为非匀变速运动,本文对该模型中导体棒的运动规律进行定量计算,并对该类试题命题做了思考.
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与世界格局和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是国内、国际共同需求的必然选择。从"一路一带"构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断的转型,快速融入全球。只有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增长模式,才能促进中国更好的融入全球,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以大观念为中心建构物理大模型,可以满足学生对模型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的学习需求。本文以电磁感应中单杆模型微专题复习为例,探讨基于大观念建构物理大模型的整体教学设计。
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园共育能够加强农村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是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