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组标准,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住院行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急诊大咯血患者106例,根据术前是否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即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行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者为A组,术前未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直接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者为B组。其中A组78例,B组28例。研究内容:1.术前通过CTA后处理技术观察并重建出咯血责任血管的三维立体模型,记录并比较术前支气管动脉CTA与术中DSA咯血责任BA的起源、开口位置、数量、走行等影像学特征。2.比较两组术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对比剂用量,术后均密切关注栓塞疗效及连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首次介入栓塞成功率。3.应用支气管动脉CTA后处理技术对正常起源责任BA的不同开口特点与MIK、CB2造影导管插管稳定的相关性进行研究。4.对所有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A组CTA共检出咯血责任BA145支,其中异位起源BA19支;A组DSA共检出咯血责任BA155支,其中异位起源BA20支。以DSA为金标准,CTA对检出咯血责任B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55%(145/155)、100%(145/145),CTA对检出异位起源B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00%(19/20)、100%(19/19)。CTA对B-P分流或体-肺循环分流的检出能力差于DSA,差异有显著性。2.A组每台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00<0.05),差异有显著性;A组每台手术对比剂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00<0.05),差异有显著性。A组3例、B组5例术后24h内再发大咯血,二次栓塞后成功。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再发大咯血。A组患者首次栓塞成功率为96.15%,B组患者首次栓塞成功率为82.14%,首次栓塞成功率A组大于B组(χ2=3.963,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Ⅰ组(BA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造影导管CB2插管稳定性明显高于MIK,差异有显著(P=0.008<0.05);Ⅱ组(纵向开口60°~11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造影导管CB2插管稳定性高于M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Ⅲ组(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Ⅳ组(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和Ⅴ组(纵向开口60°~119°范围与横向开口45°~90°范围)造影导管MIK与CB2插管稳定性无显著差异(P>0.05);Ⅵ组(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造影导管MIK插管稳定性有高于CB2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P=0.061>0.05)。结论:1.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能术前及时发现和评估出血责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开口、数量及影像学特点。2.支气管动脉CTA指导下,术者术中能快速、准确找到出血责任BA,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提高首次介入栓塞成功率,对急诊咯血的及时精准救治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正常起源的责任BA:当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时,造影导管选择CB2插管稳定性要明显优于MIK,当纵向开口60°~11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时,造影导管选择CB2造影导管插管稳定性要优于MIK;对于纵向开口0°~12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时,造影导管CB2与MIK插管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对于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时,MIK插管稳定性有高于CB2的潜在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