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本文设计了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沙滤底封闭式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通过定期检测养殖系统水体中的弧菌数量、异养菌数量、铵态氮、亚硝酸氮等来反映养殖系统的稳定性。测定表明,经过沙滤系统处理的水质的弧菌、异养菌、铵态氮以及亚硝酸氮的含量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铵态氮的变化范围0.385—0.523mg/L;亚硝酸氮的变化范围0.138—0.267mg/L)。2、本文利用不同浓度的WSSV病毒粗提液来浸泡感染凡纳滨对虾,同时测定了死亡情况并对感染对虾WSSV病毒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采用病毒粗提原液、10-1、10-2、10-3浸泡的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41.11 %、30 %、14.44 %、2.22 %,死亡率逐渐降低。PCR检测结果表明:原液、10-1、10-2实验组的凡纳滨对虾一步PCR检测均呈阳性;一步PCR检测10-3实验组呈阴性,二步PCR检测呈阳性,表明10-3实验组对虾携带了WSSV,但没有发病症状,可以保持成活。3、在本文的养殖模式中,在不同温度梯度下养殖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通过检测其死亡情况、血细胞数、酚氧化酶(PO)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研究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对胁迫条件的反应。在22、25、28、30℃条件下,10 d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7.78 %、16.67 %、12.22 %、4.44 %;33℃实验组的携带者的死亡率达到23.33 %。各实验组血细胞数、PO活力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7 d后趋于稳定;SOD活力随温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 d后趋于稳定。30℃实验组的血细胞数量和PO活力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而SOD活力则是30℃、33℃实验组均优于其他温度实验组(22℃、25℃、28℃实验组)。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30℃条件下,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的存活率较高。4、在本文的养殖模式中,在0.05、0.35、0.75、1.75、2.25、3.00 mg/L氨氮浓度下,WSSV携带者10 d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4.44 %、10 %、16.67 %、35.56 %,结果说明低浓度氨氮0.05、0.35mg/L实验组死亡率较低。0 d7 d内,低浓度氨氮实验组(0.05、0.35、0.75mg/L)的PO活力均出现上升的趋势(P﹤0.05),高浓度实验组(1.75、2.25、3.00mg/L)显著下降,10 d后各实验组PO、血细胞数、CAT均低于0.05mg/L实验组。以上结果说明,长时间的氨氮胁迫能使WSSV携带者的抗病力下降。5、在本文的养殖模式中,在0.05、0.10、0.30、0.50、0.70mg/L亚硝酸浓度下, 10 d后携带者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8.89 %、11.11%、16.67%、26.67%,说明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携带者的死亡率增加。低浓度(0.05、0.10 mg/L)亚硝酸氮浓度对凡纳对虾WSSV携带者的血细胞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在高浓度(0.50、0.70 mg/L)亚硝酸胁迫下,血细胞数量的下降趋势较大。7 d内,对虾血清的PO活力先升高后下降,10 d后,各实验组PO活力均低于对照组;且高浓度实验组PO活力明显低于低浓度实验组。以上结果说明,随着水体中亚硝酸氮浓度的提高,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的免疫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