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NKG2D配体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u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胸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恶性肿瘤。肺癌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在发现时已为晚期,且多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方式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新兴的生物治疗如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等,虽然在临床上逐渐广泛应用,但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并没有较大的改善。本实验将NKG2D与靶向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相结合,通过电穿孔转染方式,将携带NKG2D-CAR的非病毒微环DNA载体质粒转入T细胞内,制备成靶向NKG2D配体的三代NKG2D-CAR-T效应细胞,并对其转染效率、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及杀伤效率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将含有NKG2D目的片段的微环DNA质粒转染到T淋巴细胞内,制备成NKG2D-CAR-T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电穿孔转染T细胞的效果及转染效率,细胞活率检测电穿孔对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检测电穿孔方法转染微环DNA对T细胞表型的影响,流式分析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NKG2D-CAR在T细胞表面的表达及蛋白表达情况。NKG2D-CAR-T细胞分别与细胞表面低表达NKG2D配体的HCC827细胞株及天然高表达NKG2D配体的PC-9细胞株体外共培养,CCK8法检测CAR-T细胞的体外选择性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分泌量。结果:1.通过电穿孔的方法,成功构建第三代NKG2D-CAR-T细胞,流式及Western blot均检测到T细胞中NKG2D-CAR蛋白的表达。2.电转染的方法以及微环DNA载体对T细胞的表面分子表型没有影响。3.NKG2D-CAR-T细胞对高表达NKG2D配体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PC-9抑制率高于低表达NKG2D配体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CC827。4.NKG2D配体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PC-9与低表达NKG2D配体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CC827相比,更能促进NKG2D-CAR-T细胞分泌IL-2?IFNγ。结论:1.通过电穿孔可以成功将微环DNA质粒转染至T淋巴细胞,制备成NKG2D-CAR-T细胞并表达NKG2D-CAR蛋白。2.NKG2D-CAR-T细胞在体外对表达NKG2D配体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抑制其生长作用,并可大量分泌IL-2及IFNγ。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丙酮为工作流体,设计了一套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该装置由五根底部连通的垂直蒸发管共用一根水平同心套管冷凝管构成。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装置的传
<正>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对家谱的调查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开展,我们也抓了这方面的工作,陆续在白族地区搜集到十余部白旗的家谱,其保存了大量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民
针对边坡设计中的不确定因素,本研究基于数学上的随机变量区间估计[2,3]和联合分布理论,利用修正的Hoek-Brown破坏准则[1]对岩质边坡进行可靠性评估,选取地质强度参数GSI,岩
引力波直接探测已经被LIGO成功实现.在GW150914的数据处理中引力波理论模型起到了关键作用.理论模型不仅从原始数据的噪声中挖掘出引力波信号,使得探测结果的置信度达到5.1σ
通过进行应力控制的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湛江钢铁海漫滩、海积平原区域淤泥质土的震陷特性,充分考虑了土体围压、固结比、循环应力比的大小对残余应变的影响,得到了软粘土残
建筑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施工工序包括: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建筑线缆安装、建筑照明设施安装等等。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其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愈加
<正> JT680型长途客车底盘是在原LJ150型载重汽车底盘基础上改装成的,仅在一些局部做了一些适应客车需要的修改。过去用四类底盘,其备胎架的结构为棘轮棘爪式;现在用的三类底
介绍了一种分析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新方法。将自动变速器中的行星传动机构简化为等效杠杆,利用等效杠杆的受力平衡图和转速关系图,可以直观判断单向离合器的接合或分离、换
目的:近年来,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的B细胞来源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过,尽管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令人鼓舞,但患者总体应答率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CAR-T细胞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了能否通过地西他滨联合CAR-T细胞来提高CD19 CAR-T细胞杀伤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率,并对其机制予
也许,我对艺术的探索兴趣,早在少年时代便已经萌生了。记得那是在黄河边的一所古柏参天、阴森封闭的旧庙里——小学母校的国文课堂上,我第一次被老师所讲解的文学名著感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