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业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和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国棉业的整体发展和以往有很大差异,而具体到不同地区,其棉业发展也各具特色。地处河北的正定与高阳,其棉业发展在明清时期就已达到一定高度,植棉和棉纺织成为两地民众生产、生活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棉业发展路径而言,明清时期正定与高阳都是植棉业与棉纺织业并举,发展程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近代以来,尤其是清末民初,正定与高阳的棉业发展路径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正定成为西河棉区的植棉大县,植棉业发展程度远超高阳;高阳则成为棉纺织大县,所产之棉布“冠绝华北”,正定在棉纺织业发展方面不能望其项背。为何两地在棉业发展上会走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不同的发展路径下,又是如何契合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在充分挖掘与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对近代正定与高阳棉业进行了考察,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正定与高阳在棉业方面选择并强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正定选择并强化了植棉业,而高阳选择并强化了棉纺织业。首先,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比较利益的影响,正定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着力发展植棉业,而高阳则选择发展棉纺织业。其次,近代以来,无论是清政府、北京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认识到植棉与棉纺织的重要性,纷纷出台政策,以图棉业发展。由于政府政策的引导,正定成立了正定棉业试验场,并以此为平台,通过推广改良棉种、介绍低息贷款等方式,促进正定植棉业发展。高阳则借政府政策引导的“东风”,通过织布技术的传播、棉制品税收减免、提倡国货运动等方面的推动,棉纺织业得以大力发展。再次,商会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正定商会积极推广改良棉种,规范棉花市场,为正定植棉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高阳商会则通过引入改良织机、扩充商学、改善土布运销等方式,积极谋求高阳棉纺织业的发展。总之,受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比较利益的影响,近代正定与高阳选择了不同棉业发展路径,而政府的引导以及商会的推动则强化了正定与高阳棉业发展的路径。正是棉业发展路径的不同,导致近代正定与高阳呈现出不同的棉业发展特点。同时,两种路径的选择与强化也深刻影响着近代正定与高阳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手工业发展模式、社会生活面貌等。近代正定与高阳在棉业发展方面都颇具典型性,对于二者棉业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近代不同区域棉业发展特点的认识,同时也为探讨棉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