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烯腈(acrylonitrile, ACN)是常见的化工原料,属于高毒类有机氰化物。丙烯腈在体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其毒性作用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如:呼吸、消化、神经、循环、血液及生殖系统等。另外,丙烯腈还能引起多器官肿瘤发生并具有遗传毒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体内重要的扩血管物质之一,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就包括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内源性NO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催化L-精氨酸脱胍基生成。NOS在体内有三种异构体,其中与血管内皮功能有关的是诱导型NOS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和内皮型NOS(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既往有大量实验通过测定iNOS和eNOS活力以反映内皮功能。本课题采用大鼠灌胃染毒法,通过测定丙烯腈对血中NOS活力、主动脉组织中NOS活力的影响,评估其对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作用、探讨可能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研究牛奶或辅酶Q10是否可以减缓这种影响。第一部分丙烯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慢性损伤。将60只2月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对照组(C)、丙烯腈组(A)。E组予饮用水灌胃,C组予玉米油灌胃,A组给予25mg/kg-bw丙烯腈(在玉米油中稀释)灌胃。染毒3个月后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力、主动脉一氧化氮合成酶活力等指标,以反映内皮功能的差异。比较空白对照组(E)、对照组(C)、丙烯腈组(A)血脂含量结果,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E)、对照组(C)、丙烯腈组(A)血清hs-CRP含量、循环内CD31细胞(主要为循环内皮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数的百分比和骨髓内CD34(主要为前体细胞)占骨髓细胞数的百分比均进行统计学比较,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的血清iNOS活力(21.85U/ml)相比,A组活力(42.90 U/ml)明显升高(P<0.05);与C组的主动脉iNOS活力(0.540U/mgprot)相比,A组活力(0.812 U/mgprot)也明显升高(P<0.05),且C组的主动脉eNOS (0.371 U/mgprot)和A组的主动脉eNOS活力(0.380 U/mgprot)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牛奶和辅酶Q10对丙烯腈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将80只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Con)、单纯丙烯腈染毒组(ACN)、牛奶加丙烯腈染毒组(M+ACN)、辅酶Q10加丙烯腈染毒组(Q10+ACN)。M+ACN组和Q10+ACN组在染毒前30分钟分别给予牛奶和辅酶Q10预处理,之后4组分别给予丙烯腈0、25、25和25mg/kg·bw,染毒12周后检测血清、主动脉中总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力。与Con组的血清iNOS活力(21.85U/ml)相比,ACN、M+ACN和Q10+ACN组的血清iNOS活力(42.90、26.51、26.69U/ml)均明显增高(P<0.05)。与ACN组相比,M+ACN和Q10+ACN组的血清iNOS活力降低(P<0.05)。与Con组的主动脉iNOS活力(0.540 U/mgprot)相比,ACN、M+ACN和Q10+ACN组的主动脉iNOS活力(0.812、0.773、0.622U/mgprot)明显升高(P<0.05)。与ACN组相比,M+ACN和Q10+ACN组的主动脉iNOS活力降低(P<0.05)。且Q10+ACN组的主动脉eNOS活力(0.471 U/mgprot)较Con、ACN和M+ACN组的主动脉eNOS活力(0.371、0.380、0.425 U/mgprot)明显增高。研究发现,丙烯腈可能可以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过量的iNOS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牛奶仅仅可以减缓丙烯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辅酶Q10不仅可以减缓丙烯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而且还可以增加eNOS活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