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需求的带动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要使志愿服务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发挥其真正作用,需要大学生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志愿服务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常态,经常不断地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践行。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为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简政放权、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对于社会和高校育人都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问题。研究梳理分析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因素。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保障、人员四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志愿服务理解不到位,志愿服务的定位不正确;志愿者与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成效不显著;志愿服务的环境不够优化。研究以服务满八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为例,对L校的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路径、管理体系、运行体系、队伍体系、项目体系、保障体系、主要问题及对策的实例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提供典型案例、基本经验与参考。首先,转变理念,鼓励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改变管理理念,树立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意识;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转变服务理念,保持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做公益“创客”。其次,完善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化可持续发展。建立以提升为目的的管理制度;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记录制度;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激励制度;建立以服务为基础的保障制度。最后,拓展平台,汇聚创新力量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包装,使服务品牌有社会效应;建设基地,使服务文化有阵地依托;创建第三方平台,使服务资源合理优化。
其他文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国际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最初的学术思潮逐渐演变成为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与
<正> 西汉王朝建立在长期社会动乱的废墟上,但经过高、惠、吕后、文、景时期至武帝初年的休生养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西汉前期社
用冬丰冬桃作接穗高接于五月鲜、雨花露、大久保3种不同的中间砧上,对冬丰冬桃的生长结果习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与试验地点种植条件相近的地方,3种供试中间砧中五月鲜作中间
作为第四次警务革命的重点,社区警务战略对传统警务战略的扬弃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警务基础观念的深刻变化上.社区警务的基础观念包括:犯罪预防是警务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任务;社区
在多年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办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形成科学的办学思想。如何形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