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需求的带动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要使志愿服务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发挥其真正作用,需要大学生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志愿服务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常态,经常不断地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践行。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为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简政放权、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对于社会和高校育人都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问题。研究梳理分析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因素。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保障、人员四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志愿服务理解不到位,志愿服务的定位不正确;志愿者与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成效不显著;志愿服务的环境不够优化。研究以服务满八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为例,对L校的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路径、管理体系、运行体系、队伍体系、项目体系、保障体系、主要问题及对策的实例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提供典型案例、基本经验与参考。首先,转变理念,鼓励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改变管理理念,树立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意识;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转变服务理念,保持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做公益“创客”。其次,完善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化可持续发展。建立以提升为目的的管理制度;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记录制度;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激励制度;建立以服务为基础的保障制度。最后,拓展平台,汇聚创新力量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包装,使服务品牌有社会效应;建设基地,使服务文化有阵地依托;创建第三方平台,使服务资源合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