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锡基合金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bb1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负极材料是碳材料.信息化技术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研究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中锡与锡合金是很有希望取代碳负极材料的后选材料之一.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与研究概况,对金属锡电极、铜锡合金、锡镍合金电极以及铜锡锑复合电极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使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金属Sn电极,通过充放电实验和循环伏安实验测试了Sn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电极循环前后及循环过程中的形貌变化,使用交流阻抗(EIS)技术分析了不同电位下电极表面固体电解质膜(SEI)的形成,并且对Sn电极进行热处理实验,研究其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n以小晶粒的形式沉积在铜箔上,其首次循环放电容量高达890 mAhg<-1>,但是在第2次循环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放电容量剧烈下降.分析Sn层充放电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发现富锂态的Li-Sn合金的生成是电极膨胀破裂的主要原因,且再次充电时破裂产生的表面会生成SEI膜,导致部分活性物质与基体的电接触丧失,电池性能恶化.结合循环伏安和EIS实验结果,发现Sn电极表面在充电至1.5 V时就已经有SEI膜的生成.电沉积Sn电极经过热处理后,电极的首次放电容量稍有下降,但是循环性能得到改善.使用球磨方法制备了Cu<,6>Sn<,5>合金,SEM和XRD实验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Cu<,6>Sn<,5>合金颗粒的形貌与组成,充放电实验测试了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且研究了热处理对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球磨制备的合金的纳米级晶粒会聚集形成较大的颗粒,Cu<,6>Sn<,5>合金电极两次循环之后容量就迅速衰减,使用热处理技术能够改善其性能.使用球磨法制备了Ni<,3>Sn<,4>和Ni<,3>Sn<,2>合金,SEM和XRD实验研究了Ni<,3>Sn<,4>和Ni<,3>Sn<,2>合金颗粒的形貌与组成,充放电实验测试了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本实验还对Ni<,3>Sn<,4>合金进行了化学镀Cu和Ag处理,研究了电极形貌和性能的变化.充放电实验表明,Ni<,3>Sn<,4>具有较高的容量,而Ni<,3>Sn<,2>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对Ni<,3>Sn<,4>合金进行化学镀Cu和镀Ag处理,放电容量稍有降低,但是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化学镀铜的效果更明显.本文还初步研究了Cu-Sn-Sb合金复合材料,使用充放电实验、循环伏安实验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Cu-Sn-Sb复合材料得到较高的放电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复合材料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而实现现代化的林业经营成为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林业生产具有周期性长、规模庞大、资源投入大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又会面临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立足本县的县情、林情,围绕林业科技示范县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
林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植树造林等方面的发展和未来规划都会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环境对于林业种植来讲,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的种植品种的选择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林业生态工程建筑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文首先阐述了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然后对国内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
随着全国林业执法改革的持续推进,执法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以期用全新的面貌服务社会、服务林业发展,更好地保障林业资源的安全与生态的平衡.但由于改革中新旧执法
溶解态有机磷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之中,其通过生物矿化和化学分解转化为无机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因素之一。而水体中存在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NO3-/NO2-),其光化学活性对水体中有机物的形态转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硝酸根光化学活性为基点,首先研究其对水体中苯酚的降解动力学过程,在明确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了硝酸根光化学活性对水体中有机磷形态转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将有助于系统认识湖泊水体
重视林业的建设工作,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林业种植方式以及日常要养护的问题,以林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详细
在北方林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怎样对其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确保养护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林业良性发展,就还是所有相关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基于此,本文就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