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本院患儿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情况;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
方法:
1.荧光实时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DNA收集我院2006年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共1502例,采用Biospin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抽提咽拭子标本中DNA核酸。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荧光实时PCR试剂检测肺炎支原体DNA。
2.肺炎支原体药物敏感性试验分离培养肺炎支原体后,进行肺炎支原体药物敏感性试验。用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各管中加入等量的肺炎支原体接种菌液,放37℃温箱孵育。每次实验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每批实验重复3次。药物试验管肺炎支原体完全不能生长时的药物最低浓度为该药对该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
3.检测肺炎支原体23SrRNAⅤ区基因A2063G位点突变的双重荧光实时PCR方法学建立根据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23SrRNAⅤ区基因2063热点突变位点,设计一对引物和二条TaqManMGB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对本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包括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最低检测拷贝数。
4.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临床应用用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31例临床肺炎支原体标本23SrRNAⅤ区基因A2063G位点突变,并且分析2063位点突变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结果:
1.肺炎支原体标本的分离培养情况,收集到咽拭子1502例,分离培养阳性31例,荧光实时PCR法检测均为肺炎支原体阳性。
2.成功建立双重荧光实时PCR方法学,双重荧光实时PCR法测定结果与测序分析结果一致,反应体系的最低检测限为103拷贝/ml.
3.临床应用,用双重荧光实时PCR检测127份肺炎支原体阳性标本,结果显示,122份存在MP23SrRNAⅤ区基因A2063G点突变,3例存在A2063G点混合突变,2例无A2063G点突变。其中,经分离培养到的31株MP经药物敏感性试验均为对红霉素高度耐药,且都存在A2063G点突变。
结论:
1.本实验建立的双重荧光实时PCR法能方便、快速检出肺炎支原体23SrRNAⅤ区基因A2063G位点突变,具有方便、快速,结果准确等特点,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肺炎支原体23SrRNAⅤ区基因A2063G位点突变与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具有高度一致性:本院分离到儿童肺炎支原体23SrRNAⅤ区基因A2063G位点突变率为98.4%,由此,可以推断目前儿童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达到了很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