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CV-B5)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是引起病毒性脑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此外,CV-B5还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急性肝炎、扩张性心肌炎、胰腺炎、弛缓性麻痹、胰岛素依赖型(I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然而,目前针对CV-B5感染引起的疾病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也未见CV-B5疫苗及动物模型相关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应用CV-B5野生型毒株CV-B5/JS417建立了乳鼠模型。通过攻毒实验确定攻毒对象为3日龄BALB/c乳鼠,攻毒方式为腹腔注射,攻毒剂量为26LD50。取攻毒后濒死乳鼠的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肝脏、脑、脊髓、心肌以及后肢骨骼肌出现明显病变。应用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疫苗主动免疫和被动保护效果研究。CV-B5灭活疫苗免疫母鼠后对其3日龄乳鼠腹腔攻毒,获得母传抗体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疫苗的ED50为3.05×107CCID50。应用CV-B5抗血清与CV-B5/JS417活病毒体外中和后腹腔注射乳鼠,结果显示抗血清体外中和可阻断CV-B5/JS417引起的乳鼠发病,抗血清含量和保护率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应用野生型CV-B5/JS417毒株构建CV-B5感染性克隆并进行病毒拯救。CV-B5/JS417感染Hela细胞后提取病毒RNA,逆转录合成cDNA,扩增全长序列后将PCR产物与pSVA载体连接,转化后提质粒获得CV-B5全长克隆质粒pSVA-CV-B5。pSVA-CV-B5与表达T7聚合酶的质粒共转染到Hela细胞中,细胞病变后收获,得到病毒滴度为4.22×108CCID50/m L的拯救病毒,乳鼠攻毒实验表明病毒可致3日龄BALB/c乳鼠死亡。此外,在pSVA-CV-B5的基础上构建了CV-B5假病毒pCV-B5-Luc。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的pCV-B5-Luc假病毒建立小鼠模型。确定攻毒对象为4周龄雌性BALB/c小鼠,攻毒方式为尾静脉注射,检测时间为攻毒后16h,攻毒后小鼠肝脏器官可检测到荧光信号。应用该模型进行疫苗主动免疫和被动保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将pCV-B5-Luc尾静脉攻击CV-B5灭活疫苗免疫后的小鼠,或采用CV-B5抗血清腹腔注射小鼠后尾静脉攻击pCV-B5-Luc,均可有效保护小鼠抑制假病毒感染。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CV-B5野生型毒株建立了首个乳鼠模型,并应用该乳鼠模型对CV-B5灭活疫苗的主动和被动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构建了CV-B5感染性克隆及荧光素酶标记的假病毒,并基于该假病毒建立小鼠模型,通过活体成像技术观察CV-B5假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与野生型毒株乳鼠模型比较。研究成果为CV-B5疫苗的研发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