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Services和ODS的软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mat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与社会化信息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自身可靠的业务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何在定制与实现核心系统的过程中保证其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的过程,软件质量管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针对于软件生产的每一个阶段,目前也出现了多种质量管理平台致力于解决各阶段出现的问题。由于历史或者其它各方面的原因,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是异构的,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实现各异构管理平台的应用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优化软件制造流程,并为决策层提供有用的数据分析,就成为整个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与需求,本文采用Web Services技术解决各异构质量管理平台的应用集成方面的问题,并采用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技术在各平台之间抽取相关信息为决策层提供有效数据支持。本文讨论了基于Web Services和ODS的软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及构成方法,其目的是在CMMI的思想指导下,在软件产品制造过程中,通过对各质量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及应用集成,实现更高程度的软件质量管理,以期制造出高品质的软件产品。本文对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应用,首先对软件变更请求管理系统Butterfly进行二次开发,定制出一套管理流程,通过这套流程制定项目计划、分配任务并跟踪任务的完成,有效管理项目中出现的缺陷和问题,从而确保核心系统的质量,减小软件开发风险,实现流程控制;其次基于Web Services建立数据总线,实现各异构平台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从而节约开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基于ODS定制开发报表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管理层对项目进度的实时控制与决策支持;最后建立一个软件全面质量管理平台,作为各质量管理平台系统的入口平台,最终实现软件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本文在更好地控制软件产品质量的目标下,并以金融业的核心系统的定制与开发为应用背景,建立了“软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SQMS),适用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该体系通过运用Web Services技术构建数据总线,各质量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总线进行通信,从而实现软件开发流程管理的自动化;同时,该体系还运用ODS技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文件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统计,并据此建立报表管理平台,实时生成报表,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通过综合运用Web Services和ODS技术,对软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建立了更为通用和灵活的软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为其他应用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数据集成、电子商务、数据仓库等的兴起,数据模式匹配在上述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数据模式的多样化、数据模式异构的复杂性,当前许多数据模式匹配方法都不能
层次交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组交换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Internet的先天缺陷。层次交换网中,将IP地址子域与网络层次结构相关联,IP本身包含了路径信息,交换机将一个IP数据包
随着网络的发展,为了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分析海量的网页信息,人们希望能够对网页实现自动分类。因此,网页分类技术便成了快速且有效地组织网络上海量信息的一项重要技术。在众
信息化系统能给应用的业务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但是随着业务领域行业的功能细化与服务全面化,伴之而来的是给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化系统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要求系统开发人员
随着实时监控系统数据流、网络应用中的网页记录和点击流等动态的应用环境中,不断产生海量的、时序的、实时变化和潜在无限的数据流,对数据流的挖掘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的研究热
优化问题作为生活和生产系统中最为常见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优化技术的求解效率具有十分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具有理论完备、算法效率高、计算结果稳
人类主要通过视听觉感知系统来获取外界环境信息以认识世界,随着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感知系统的了解逐步深入,如何模拟视听觉的注意机制,并将其应用到对运动
为了能够满足业务变化频繁的实际需求,提高开发效率,节约开发维护成本,论文将面向服务的架构引入到网络评审系统的开发中。利用面向服务架构,可大大提高系统的可复用性,保持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政府信息和军事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给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网络攻击方法层出不穷,入侵手段更是不断更新,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使
Internet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组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提供了许多机会,但同时也对组播的安全和性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可靠组播协议,但大多是针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