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常常导致河流生境破坏、水质恶化及生物多样性降低。基于河流底栖动物的生物监测和评价是有效评价河流水质健康、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河流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016年4月调查了浦阳江流域26个样点的水体物理化学属性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BI)评价浦阳江水质。共获得4门7纲17目56科104属123个底栖动物分类单元,其中水生昆虫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均最高,细蜉属一种Caenis sp.为第一优势种,集食者与中性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分别在功能摄食类群和耐污-敏感类群中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化学需氧量(r=-0.515,P=0.007)、总磷(r=-0.665,P=0.000)极显著负相关;BI指数与化学需氧量(r=0.406,P=0.040)显著正相关,与总磷(r=0.704,P=0.000)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总磷、锌、化学需氧量、水温和pH是影响浦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变量,蜉蝣目和寡毛类是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指示生物类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评价结果表明,浦阳江水体生态质量总体为轻污染或中污染,干流河段略优于支流河段,其中上游点位为清洁水平,少数重污染点位出现在中下游河段上。本研究表明水污染是决定浦阳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问题因子,降低水体中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浓度将有助于浦阳江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2016年11月调查了苏南地区86条河流的环境变量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并采用BI指数评价苏南河流的生物学质量。调查共获得3门6纲17目39科76属80个底栖动物分类单元,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第一优势种。BI指数与溶解氧(r=0.356,P=0.001)极显著负相关,与总磷(r=0.335,P=0.002)、总氮(r=0.447,P=0.000)和电导率(r=0.436,P=0.000)极显著正相关。CCA结果表明,总磷、溶解氧和电导率是影响苏南地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变量。BI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苏南地区河流生态质量为轻污染至重污染,中污染河流占46.5%。浦阳江与苏南地区城镇河流底栖动物群落与水质相比较,浦阳江溶解氧显著高于苏南地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则显著低于苏南地区,NMDS和ANOSIM结果表明浦阳江与苏南地区城镇河流在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极显著差异,造成差异贡献率最大的物种为环足摇蚊属一种Cricotopus sp.、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细蜉属一种Caenis sp.,BI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浦阳江城镇河流水质好于苏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