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通常由病毒感染,代谢紊乱,酗酒等导致的慢性肝病引起。慢性肝病引起的肝癌在原发性肝癌中占很大的比重,高达85-90%。FGFR4-FGF19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导致肝癌的因素之一,能有效治疗FGFR4-FGF19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引起肝癌的抑制剂已有不少报导,主要是FGFR4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如多靶点抑制剂ponatinib;FGFR选择性抑制剂AZD4547、JNJ-42756493。但是,多靶点抑制剂靶向VEGFR带来的毒性限制了其在治疗FGFR4异常激活引起的肝癌的发展;即使是针对FGFR家族开发的抑制剂,一般对FGFR1/2/3的抑制效果强于FGFR4,且容易引起高磷血症等副作用。针对FGFR4结构特点开发选择性抑制剂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根据前期报道文献,利用FGFR4蛋白序列中特有的552位半胱氨酸,设计特异性共价抑制剂。在诺华报导的氨基吡唑为母核的FGFR泛抑制剂的基础上,将吡唑环替换成为吲唑环,同时引入丙烯酰胺,预期能与552位半胱氨酸结合,通过分子对接和计算机模拟,发现化合物整体结构空间上更偏向铰链区,丙烯酰胺部分靠近Cys552,推测会有更强活性。论文中合成得到了先导物F-1,激酶测试结果显示对FGFR4的抑制活性为160nM,初步符合预期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其与FGFR4的结合模式以及FGFR4激酶口袋的特点,分别对疏水区域,母核和苯甲酰胺环上的弹头进行优化,共设计、合成了四类吲唑或者吡唑[3,4-b]吡啶母核的FGFR4抑制剂40个,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都是新化合物,且经过质谱和核磁共振(1H,13C)确定结构信息,经HPLC检查纯度均在95%以上。
通过Mobility Shift Assay激酶筛选方法来验证化合物对FGFR1和FGFR4的活性。激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F1-1表现出了很高的激酶活性和选择性,FGFR4激酶活性为8.6nM,相比于FGFR1激酶活性,选择性>200倍;化合物F1-4和化合物F1-5具有更好的激酶活性,但是相比于化合物F1-1,选择性较差。HUH7,HepG2,SMMC-7721三株肝癌细胞被用于活性评估,实验发现,化合物F1-1,F1-4,F1-5对HUH7,HepG2,SMMC-7721三株细胞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增殖活性,其中,F1-5活性最佳,对三种肝癌细胞的IC50值为:HepG2:1.158μmol/L,HUH7:1.086μmol/L,SMMC-7721:2.894μmol/L。
是否靶向通路,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化合物F1-1能够抑制FGFR磷酸化,化合物浓度为0.625μmol/L时,就可以观察到对FGFR磷酸化的抑制效果,对下游的MAPK磷酸化抑制明显。随着化合物浓度增加,对FGFR以及下游MAPK磷酸化抑制效果越来越明显。
为了阐明化合物的作用原理,通过比较FGFR4和FGFR4+抑制剂混合物的分子量,可以发现化合物与FGFR4蛋白共价结合。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阐明化合物与FGFR4激酶域的结合模式。本论文通过设计、合成,得到了3个FGFR4选择性抑制剂,为后续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本论文根据前期报道文献,利用FGFR4蛋白序列中特有的552位半胱氨酸,设计特异性共价抑制剂。在诺华报导的氨基吡唑为母核的FGFR泛抑制剂的基础上,将吡唑环替换成为吲唑环,同时引入丙烯酰胺,预期能与552位半胱氨酸结合,通过分子对接和计算机模拟,发现化合物整体结构空间上更偏向铰链区,丙烯酰胺部分靠近Cys552,推测会有更强活性。论文中合成得到了先导物F-1,激酶测试结果显示对FGFR4的抑制活性为160nM,初步符合预期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其与FGFR4的结合模式以及FGFR4激酶口袋的特点,分别对疏水区域,母核和苯甲酰胺环上的弹头进行优化,共设计、合成了四类吲唑或者吡唑[3,4-b]吡啶母核的FGFR4抑制剂40个,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都是新化合物,且经过质谱和核磁共振(1H,13C)确定结构信息,经HPLC检查纯度均在95%以上。
通过Mobility Shift Assay激酶筛选方法来验证化合物对FGFR1和FGFR4的活性。激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F1-1表现出了很高的激酶活性和选择性,FGFR4激酶活性为8.6nM,相比于FGFR1激酶活性,选择性>200倍;化合物F1-4和化合物F1-5具有更好的激酶活性,但是相比于化合物F1-1,选择性较差。HUH7,HepG2,SMMC-7721三株肝癌细胞被用于活性评估,实验发现,化合物F1-1,F1-4,F1-5对HUH7,HepG2,SMMC-7721三株细胞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增殖活性,其中,F1-5活性最佳,对三种肝癌细胞的IC50值为:HepG2:1.158μmol/L,HUH7:1.086μmol/L,SMMC-7721:2.894μmol/L。
是否靶向通路,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化合物F1-1能够抑制FGFR磷酸化,化合物浓度为0.625μmol/L时,就可以观察到对FGFR磷酸化的抑制效果,对下游的MAPK磷酸化抑制明显。随着化合物浓度增加,对FGFR以及下游MAPK磷酸化抑制效果越来越明显。
为了阐明化合物的作用原理,通过比较FGFR4和FGFR4+抑制剂混合物的分子量,可以发现化合物与FGFR4蛋白共价结合。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阐明化合物与FGFR4激酶域的结合模式。本论文通过设计、合成,得到了3个FGFR4选择性抑制剂,为后续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