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高中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升学+就业+全人”的教育目标不断地在走向整合,为升大学做准备的学生、为就业做准备的学生以及接受普通教育获得高中文凭的学生正聚集“在同一屋檐下”。美国高中课程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的改革运动中不断经历着数量上的增减和主次地位上的变换,以至于今天的美国高中课程可以用“超市”来形容,其设置大致可以概括地区分成核心的基础必修课程、丰富的选修课程以及各种怡情益智的活动计划;学生对课程享有广泛的选择性,学校从规定必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以及升级和毕业必须达到的学分等方面进行弹性的管理。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美国高中课程的发展表现出了从“失衡”发展转向“基础振兴”的轨迹;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基础”运动是一个转折点,80年代的教育优异运动和90年代以来的新课程标准运动都是在沿着“基础振兴”的方向发展以追求教育优异的目标。作者经分析后指出,美国高中课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失衡”现象是多种因素和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课程发展过程中课程及其功能的无限泛化、教育哲学流派影响的强弱变化、在“民主平等”和“社会功效”及“社会流动”这三种教育价值观之间的侧重、对“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及“学习者中心”这三种课程主张之间的阶段性偏向,以及学校系统对课程改革的阻力等。作者进一步表明这样的观点:美国高中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失衡”现象归结起来都是因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和应急方式在现实改革中的反映;实践证明,单一的教育目标、某一种教育哲学流派或课程论主张都注定不能使课程改革持久和成功;同样,学校课程及其功能不可能无限止地泛化,课程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系统诸要素的配套改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绝大多数州都一致认为:全美高中庞杂的课程设置必须整肃,混乱的课程标准必须规范,全国性的核心课程基准和各州基于全国基准的本州课程标准的出台势在必行;同时,只有更严格的学业标准和更高的期望值才能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业成就。作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运动过程中,从美国各学科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基准的出台到州一级课程指导框架的开发,再到基于这些课程基准和标准在各州各学区课堂层面的实施,这表明美国高中课程进入了规范化和高期望的新时代。在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的过程中,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广泛对话和协商的过程,课程标准的听证会可以听到从联邦到州到学区到学校、从课程专家到教育官员,从教师到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声音,所以在美国只会存在“要不要标准(统一的全国性标准)”的问题而不会存在“标准是否合适”的问题。作者在对新课程标准发挥作用的条件进行分析后进一步指出:课程标准一定要富有挑战性,具有发展性和灵活性;而且相关的测试还必须配套,以促进标准的达成。新课程标准运动从提高标准和振兴基础入手从而追求教育优异的目标代表了当今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对过去“失衡”发展惯性的又一次阻止,其基于标准和由标准驱动的改革理念与实践对课程的发展都是一种推动,同时诸如胜任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等学校系统的改革也同样刻不容缓。 作者根据对美国“基础振兴”阶段掀起的新课程标准运动的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在继续注重学生学业共同的核心基础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全国性课程标准的广泛适应性,并建议:各地区应当在全国性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课程标准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的区域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各地区还应当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课程指导框架,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各种相关的测试工作应当积极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匹配,以指导和促进基于标准的课程实施。 学术性基础是课程的内核。课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永远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