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效率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其本质上反映了银行对其所拥有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衡量银行机构经营业绩、市场占有率以及成长空间的重要标准,体现了银行的总体竞争力。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其效率反映了金融机构整体的经营状况及资源利用效果,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发展则直接影响到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银行发展在于银行效率的高低,而银行效率又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银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研究,对维持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运行密切相关。在当前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银行及国内银行间效率的分析,国家监管部门可以得出国内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效率差距,了解国内银行对资源的利用有效程度,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国内的金融监管政策与法规,促进资源在中国商业银行间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因此,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明确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为国家监管当局评估管制效果、调整监管政策提供必要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成果基础上,弥补了现阶段一些研究的不足,选取2002-2009年间14家中国商业银行作为样本数据库,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测度,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背景,银行效率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现有的银行效率研究的不足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主要概述了商业银行效率的分类和三阶段DEA模型的实施步骤;第三部分是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本文在传统一阶段DEA基础上,构建类似于SFA模型来调整环境与随机干扰因素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并将五大国有银行和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作为两类样本数据库,对它们的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阶段DEA模型要比传统一阶段DEA模型合理,说明了调整环境与随机干扰因素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必要性;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技术效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体技术效率要高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各个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从效率改进方面来看,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一些商业银行的效率值在样本期间内变动较大,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效率的增幅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大。第四部分是风险调整后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本章在第二阶段SFA模型中引入风险因素指标-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并对风险调整后的商业银行效率值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作为风险因素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两个风险因素的话可能会使得测度出的商业银行效率偏低;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总体效率基本上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上升主要源自于其规模效率的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值波动要大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交通银行的技术效率上升增幅最大,达到51.98%。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结合前面对银行效率的测度,对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宏观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同时,针对本文的实证研究所运用模型的不足为之后的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作了一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