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针对儿童距骨骨折的治疗体系尚不完善,分析我院所收治的距骨骨折患儿的治疗情况,对进一步完善儿童距骨骨折诊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6年11月所收治的25例儿童距骨骨折临床资料,男16例,女9例,年龄3-16岁,平均年龄9.25岁,左侧14例,右侧11例。距骨颈骨折根据Hawkins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4例;距骨体骨折按Sneppen分型Ⅰ型1例,Ⅳ1例,Ⅴ型3例;距骨体Ⅱ型伴距骨颈Ⅱ型混合骨折1例,距骨体Ⅴ型伴距骨颈Ⅰ型混合骨折1例,距骨体Ⅴ型伴距骨颈Ⅱ型混合骨折2例,距骨体Ⅴ型伴距骨颈Ⅲ型混合骨折2例,距骨头前上缘骨折1例。3例距骨颈Ⅰ型骨折、1例距骨颈Ⅱ型骨折、1例距骨体外侧突骨折及1例距骨头前上缘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的保守治疗;其余19例患儿均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并分别予以克氏针、软骨钉、空心钉、可吸收钉或骑缝钉进行内固定。 结果:术后随访6月--7年,平均21.6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或骨不连。采用AOFAS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一般:5例,优良率:80%,术前皮肤感染坏死2例,加强换药后好转。术后距骨体缺血性坏死10例,其中伴创伤性骨关节炎4例、畸形愈合3例,年龄小于10岁、伤后7日内手术预后更好(P<0.05),骨折移位严重者发生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机会更大(P<0.05)。 结论:极小移位骨折采取保守治疗,而明显移位骨折于伤后7天内行前内侧入路的手术治疗,并予以空心钉或可吸收钉配合克氏针或软骨钉内固定,术中注意保护血供、解剖复位,术后遵循早运动、晚负重原则进行功能训练,能明显提升距骨骨折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