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在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相对于病因明确的脑卒中,卵圆孔未闭在隐源性卒中(原因不明卒中)的患者中更常见。隐源性卒中治疗是在当今仍是一个难题,当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时,采取封堵治疗还是单纯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的目的是对封堵治疗及药物治疗在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系评价。方法:纳入有关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对隐源性卒中治疗的临床实验。本研究将这些实验的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栓塞及肺栓塞;将主要不良事件定义为:心房颤动和/或心房扑动、出血事件。结果:一共6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章被纳入,患者合计人数为3750人,1889人采取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1861人采取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聚和/或者抗凝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2.0-5.9年不等。在终点事件方面,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组的患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低(RR 0.49,95%CI0.35-0.67,P<0.01;异质性:I~2=35%,P=0.17)。在不良事件方面,封堵治疗组心房颤动和/或心房扑动发生率较高(RR 5.07,95%CI 2.49-10.30,P<0.01;异质性:I~2=19%,P=0.29)。在其他终点事件方面,封堵治疗及药物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在全因死亡(RR 0.81,95%CI 0.39-1.66,P=0.56;异质性:I~2=0%,P=0.4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RR 0.79,95%CI 0.54-1.16,P=0.23;异质性:I~2=0%,P=0.92)、外周血管栓塞或肺栓塞(RR 1.72,95%CI 0.44-6.77,P=0.44;异质性:I~2=39%,P=0.20)的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其他不良事件方面,封堵治疗及药物治疗在出血事件(RR 0.78,95%CI0.48-1.26,P=0.31;异质性:I~2=44%,P=0.11)的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提示相比起药物治疗,封堵治疗在男性(RR 0.48,95%CI0.28-0.80,P<0.01;异质性:I~2=10%,P=0.33)、年龄≤45岁(RR 0.37,95%CI0.18-0.78,P<0.01;异质性:I~2=0,P=0.54)、大分流量卵圆孔未闭患者(RR0.21,95%CI 0.07-0.61,P<0.01;异质性:I~2=59,P=0.09)人群中降低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更明显。结论:在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封堵治疗相比起药物治疗,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但同时提高了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发生风险。封堵治疗作为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治疗方式的一种,可以加入到相关疾病的临床决策中。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中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ATAbs)阳性及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加深对NMOSD发病机制的理解并探讨甲状腺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
研究目的以去氧皮质酮(DOCA)诱导的慢性心衰大鼠模型为实验动物,对比福辛普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大鼠血清VEGF、TNF-α水平的影响差异及其机制的探讨。研究方法将10周龄的SD雄性大鼠(体质量260~290 g)一共是48只,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三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及空白组,每组各16只,观察组及对照组的SD大鼠均通过盐负荷法制作成慢性心衰模型。盐负荷法是通过给实验动物喂食去氧皮质
目的:1,8-萘酰亚胺是一类以1,8-萘二甲酸酐和伯胺反应合成的多环胺类化合物。最早由Brana等人设计合成,作为一种潜在且有效的抗癌药物,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例如代表药物氨萘菲特(amonafide)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进入临床试验,但后来由于严重副作用而终止试验,但这依然为抗肿瘤药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咔唑是一类三环杂芳族生物碱,是许多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关键结构。其生物活性广泛,衍生物
目的颞叶癫痫是成人癫痫患者中最常见的局灶性类型。大量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颞叶癫痫患者存在疾病早期的警觉功能异常和严重的执行功能障碍,但颞叶癫痫合并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基于神经影像的研究发现,前扣带回参加警觉功能加工,额中回参加执行功能的加工。因此本研究利用行为学测试融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种子点功能连接方法,分别挑选所有被试前扣带回中心坐标区域和额中回中心坐标区域作为关键节点,即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右房室形态结构及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比较各项右心室功能指标在评估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右心室功能改变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由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皮A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54例,同期健康对照组39例,收集两组人员临床基本资料,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获取ASD患者术前
研究背景颅骨缺损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由交通事故、暴力外伤、开放性颅内肿瘤手术及高处坠落伤等原因造成。尽管颅骨具有一定的自我愈合能力,但在超过临界值的大面积颅骨缺损中,仅依靠颅骨的自愈能力其缺损部位是很难完全修复的,常需人为的干预才能愈合。大面积颅骨缺损常常伴有颅脑损伤,现在的治疗手段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伴有颅脑损伤的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在颅骨缺损中,颅脑损伤容易继发脑出
目的:对比分析EUS-FNA获取的标本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其诊断效能有无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同一内镜医师完成的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活检病例96例的临床资料,全部EUS-FNA术后标本都送检了细胞学+组织学的检查。其中细胞学方法包括传统细胞涂片、液基细胞学和快速现场评价(ROSE),组织学检查方法包括组织条和细胞块。对比患者最终诊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水平,探讨其与冠脉狭窄病变程度的关系,为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且已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共75例。其中38例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设为冠心病组(n=38),诊断为非冠心病的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n=37)。入院后第二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常规
目的:采用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肝血管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着重探讨肝血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2017年门诊及体检中心诊断肝血管瘤病例,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期间诊断肝血管瘤住院病人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术后并发症分级分组进行探讨,讨论其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在门诊5266670人
背景与目的:脊髓损伤往往会引起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神经功能被破坏,感觉和运动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甚至截瘫或四肢瘫痪[1]。脊髓损伤按照病理进程一般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原发性脊髓损伤往往是由外因或内因直接作用于脊髓引起的机械损伤,一经出现则无法挽回。急性脊髓损伤后,由炎症反应、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等介导的瀑布放大式组织自毁级联反应称为继发性损伤,会导致损伤区域扩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