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工人阶级地位变化的社会资本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_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受工人阶级自身社会资本的变化影响。工人阶级在我国是指与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非农产业相联系的城市群体。社会地位是指个人在社会制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利和义务。分化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变。 根据社会资本理论,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前工人阶级总体上社会地位较高、内部分化程度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工人阶级所占有的各种社会资本决定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了工人阶级政治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保证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政策保证了工人阶级内部分化程度最小。这些宏观社会资本决定了工人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职业声望,因而工人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身份。改革开放前微观方面的社会资本比较起宏观社会资本来,作用较小。本研究进而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地位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自身所享有的社会资本的变化引起的。“左”的意识形态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政策的转向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仅造成了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分化,而且决定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社会资本由宏观向微观转向,个体社会资本成为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看待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变化?本研究认为,在社会地位上,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仍然是与先进生产力直接相联系的社会阶级。但是必须看到,社会正在转型,工人阶级也必须转型,因为社会转型与人的转型是一致的。本研究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向现代人转变,向现代人的转变集中体现为思维方式的转变。工人阶级转型的有效途径是接受现代教育,为此就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全方位实施大教育建设。
其他文献
国内外有关村民自治的论著很多,总的来说都把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另一是村民委员会工作是否民主、公正、有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当然很重要,但
该文以武汉市城区中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出武汉市城区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并通过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得出在更广泛范围内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结论;论文的第一
本文是在家庭结构核心化、代际关系疏离、老龄问题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以当下学界重新认识家庭代际合作的学术动向为契机,以"主干家庭"这一传统型家庭模式为引子,确立
集体记忆不是历史史实,历史史实是要以史实为基础尽量的还原真相,集体记忆是独特的社会建构,是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对过去的回忆,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村落记忆研究是以一个村落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前言部分和正文的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简单阐述了以往的研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是有关概念和理论的阐述.首先
本文研究的是传统农村社区与新型市场公司进驻后的一系列冲突,这一系列冲突不仅仅是利益的争夺,同时更是观念的冲突.两种基于不同知识型态的观念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展开较量,在
本文第一章序言先抛出问题基层政权与民间的博弈,文献综述生育政策方面,先阐释了生育、计划生育、博弈的涵义,回顾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成效,并着手生育权的理解,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