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受工人阶级自身社会资本的变化影响。工人阶级在我国是指与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非农产业相联系的城市群体。社会地位是指个人在社会制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利和义务。分化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变。 根据社会资本理论,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前工人阶级总体上社会地位较高、内部分化程度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工人阶级所占有的各种社会资本决定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了工人阶级政治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保证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政策保证了工人阶级内部分化程度最小。这些宏观社会资本决定了工人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职业声望,因而工人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身份。改革开放前微观方面的社会资本比较起宏观社会资本来,作用较小。本研究进而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地位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自身所享有的社会资本的变化引起的。“左”的意识形态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政策的转向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仅造成了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分化,而且决定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社会资本由宏观向微观转向,个体社会资本成为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看待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变化?本研究认为,在社会地位上,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仍然是与先进生产力直接相联系的社会阶级。但是必须看到,社会正在转型,工人阶级也必须转型,因为社会转型与人的转型是一致的。本研究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向现代人转变,向现代人的转变集中体现为思维方式的转变。工人阶级转型的有效途径是接受现代教育,为此就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全方位实施大教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