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推进,必将引起广大乡村地域土地利用格局的重大变化。因此,开展针对县域尺度的村庄时空演变规律及发展模式的定量研究,有助于小尺度范围内精细化研究村庄用地面积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对于乡村聚落发展模式及未来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故本文以河南省长垣县608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长垣县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不同时序下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结合历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精度验证,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长垣县村庄居民点面积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冷热点分析对长垣县村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动态分析,进一步对村庄演变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长垣县乡村规划提供参考,丰富村域尺度上村庄土地利用变化及模式的研究案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长垣县1995-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冷热点分析等手段分析村庄用地空间演变特征。(2)结合村庄时空演变特征和调查访谈结果,对县域内村庄演变模式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模式下村庄演变的特征及分布位置,总结其变化规律。(3)从影响村庄演变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入手,通过归纳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城乡间的人口流动性变化、交通便捷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村庄演变的外部因素;从村庄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乡村工业化、农户的居住行为选择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村庄演变的内部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村庄空间演变的时间变化特征是1995-2015年,长垣县村庄土地利用规模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其中1995-2005年土地利用强度显著增大,前10年长垣县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且土地利用强度大于后10年土地利用强度。村庄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减少的村庄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镇域尺度呈现变化显著和基本不变两种趋势。村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是1995-2015年间村庄居民点呈现零散分布且居民点邻近黄河分布面积较大,村庄用地规模以中小规模为主,平均用地规模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规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南部和东北部,城郊用地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偏远地区变化较小。通过冷热点分析发现1995-2015年长垣县村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强,整体呈现向城市近郊区和工业化发达的区域集聚趋势。(2)根据长垣县村庄演变特征结合五部委对村庄的分类将村庄演变模式归纳为城郊融合模式、中心集聚模式、搬迁撤并模式、自然衰退模式。城郊融合模式是位于城镇现状建设区以外、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城市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中心集聚模式是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较好、村庄规模较大、位于交通干道或旅游基础设施较好的村庄。搬迁撤并模式是位于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的山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和河滩受淹区的村庄,或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自然衰退模式是现有村庄中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和空心化现象严重的村庄。(3)村庄是城乡地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格局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交通便捷度是村庄空间演变的外部拉力;村庄自身资源优势、乡村工业化发展和农户的居住行为原则是村庄空间演变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重组,也推动了我国乡村的转型发展与村庄空间格局演变。通过对长垣县村庄空间演变的特征、演变模式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揭示村庄空间演变的规律,促进村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广大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为村庄未来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