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面积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主要担负着北京的生态屏障功能。但同时,7%的山区人口也存在着发展经济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是山区生态功能发挥的有力保障。本文采用Costanza的生态价值理论及谢高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价,对北京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估算,应用农业气候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对山区农业气候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估,以桑斯维特纪念模型和迈阿密模型估算了山区的植物气候生产力,并利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评价了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以期通过山区功能的定量化分析,进一步明确山区在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通过对农业气候资源及旅游气候的评价,确定山区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为充分发挥北京山区的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产业结构、明确区域资源利用方向和利用重点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山区各类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中,生态功能(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气体调节、废物处理和气候调节功能)占83.81%,生产与娱乐文化功能占16.19%,表明山区尤其远郊区县密云、怀柔和延庆,应特别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也要一定程度的兼顾山区经济的发展。
(2)东北部山区的平谷、密云和怀柔南部,是农业气候资源总量最高和光照、热量、降水资源匹配状况最佳的地区,同时其农业植物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也最高;而西北部及海拔较高的山区最低。昌平南部和房山东南部山前,农业气候资源总量丰富,但两地区降水资源相对缺乏,降低了该地区光照、热量、降水资源的匹配程度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情况在延庆盆地表现得更加明显。
(3)山区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存在三条明显的等值线,把北京山区植物气候生产力分成了四个不同区域:高值区集中在东北部山区的平谷中部地区和密云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除部分海拔较高的中山区以外,水分条件是植物气候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缓坡丘陵区和盆地,年水分亏缺量达180~260mm。
(4)关于山区农业产业选择及布局模式,根据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结果,本文认为浅山丘陵区应作为主要的农业区,其中,东北部山区可作为特色果品的生产基地,西北部山区可利用其夏凉气候优势,重点发展冷凉蔬菜的生产,西南部山区应以节水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深山区不宜发展农业生产,以森林养护、涵养水源为主。
(5)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旅游适宜期较长,除1月、2月和12月份旅游气候不适外,其它时间均可开展旅游活动,其中旅游舒适期可从4月持续到10月底。深山区的经济发展,应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及旅游气候舒适的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