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痛之论源于《素问·风论篇》。就其病名而有“脑风”、“首风”、“头风”之名,《素问·风论篇》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内经》之于头痛病因,论及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导致头痛。后世医家对头痛之论又多有发挥。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始自李东垣。《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曰:“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这一论点的提出,使头痛的辨证施治,从理论到实践,渐趋完备。李东垣根据发病及临床表现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厥逆头痛,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及少阴头痛,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中又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他提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又提出:头风“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有左属风,……属血虚,……在右属痰”之说,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各家论述之多,不胜枚举。然而,对于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的系统论述,则首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其所论头痛之因机证治乃诸论之始,所论治疗头痛之方剂乃众方之祖,时至今日,仍为治疗头痛之有效良方。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内科常见之头痛,可见于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偏头痛等疾病中,均可参照中医头痛证辨证施治。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头痛等疾病。《伤寒杂病论》对头痛辨证用方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与认识,对此若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则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审察仲景论头痛病因既有内伤又有外感,内伤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寒证,热证,以及瘀血,痰饮等病理;外感有风寒,风热,寒湿等不同;更有内伤与外感或内伤相兼的病理病证。本论文在追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疗头痛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病证、治法、鉴别以及现代临证验案等各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第一部分论述了头痛的起源,头痛的病名与由来及其头痛的定义和范围。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理论渊源。文章追溯了《内经》对头痛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以及头痛治疗原则的认识。《伤寒杂病论》在《内经》治疗头痛理论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将治则治法应用于具体病证之中。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证治规律,将头痛辨治分为六经辨证和杂病辨证两个部分加以论述。第四部分是《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方法研究作简要论述。第五部分则将《伤寒论》中头痛的证治以及症状加以鉴别。第六部分简要探讨了后世医家在治疗头痛方面对《伤寒论》的补充和发挥。论文最后选取了部分近现代名老中医学家和学者运用仲景方临证辨治头痛验案,这些验案从临证角度验证了《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广泛应用和治疗头痛方药的确切疗效。本文主要从《伤寒杂病论》原文的角度,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头痛的证治。这部分内容包括:关于头痛的渊源、头痛证的论治规律、头痛的辨治方法、头痛的证治及症状鉴别、仲景方辨治头痛验案。力求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伤寒杂病论》治疗头痛的证治规律,此外对《伤寒杂病论》中头痛的证治对后世有何启发,后世有何发挥进行了讨论,意在拓宽临床治疗头痛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