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大肠腺瘤性息肉与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属癌前病变。腺瘤癌变的危险性与腺瘤大小有关,有文献报道大于2.0cm的腺瘤癌变的危险性是2.0cm以下者的4.6倍[1]。因此,治疗大肠息肉,特别是直径大于2.0cm的巨大息肉,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2]。出血和穿孔是结肠镜下进行息肉摘除的常见并发症[1,2]。尤其是对于巨大息肉的内镜治疗,更易出现并发症。为减少内镜下治疗结肠巨大息肉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在不断探索各种治疗方法。APC结合高频电切在各种消化道息肉病变治疗中安全性好,可有效止血,副反应少,操作简便,尤其是在扁平、广基息肉的治疗中可作为首选方法。但该方法耗时长。对于有蒂息肉,尤其是粗蒂息肉,行尼龙圈套扎或金属钛夹夹闭蒂部后电凝电切除结肠-直肠大息肉操作简便,能有效地预防术中即刻出血和术后迟发出血。EMR是近年来发展的内镜治疗新方法,已广泛用于结、直肠扁平无蒂大息肉的治疗先在病变的基底部黏膜下层分点注射盐水溶液,使病变部隆起,然后再在肠镜下用圈套一次性或分块电凝摘除。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大肠巨大息肉内镜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设备和方法1、设备操作设备采用Pantax EC 3840F型电子肠镜,ERBE APC300氩气发生器,Olympus SD-210u-25型及Pentax A70574型电子圈套器,Olympus HX-110UR钛夹推送器,Olympus HX-610-135及Olympus HX-600-090钛夹,Olympus NM—200U—0423注射针。2、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一年期间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的85例患者(男56例,女29例,平均年龄61岁)的91枚结肠巨大息肉进行活检,病理为良性息肉者,分别行内镜下圈套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下分块切除法(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 EPMR)以及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和钛夹治疗,并将切除病变取出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若活检发现息肉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有恶变者行手术治疗。结果该组共91枚息肉,内镜下圈套治疗66枚,EMR切除4例,EPMR切除2例,手术切除19例。内镜下切除的72枚息肉,共有7枚发生创面出血,出血率为9.7%,均在内镜下止血成功,无一例发生大出血或穿孔。其中16例因创面较大,予金属钛夹夹闭创面,防止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切除病变送病理,最终病理诊断管状腺瘤31枚,绒毛管状腺瘤42枚,绒毛状腺瘤9枚,增生性息肉3枚,炎性息肉6枚。其中恶变14枚,恶变率15.4%。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巨大息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