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澜沧江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带是我国西南一条重要的构造带,构造位置极为重要特殊,地质现象极其复杂,此外还有丰富的金属矿点分布,是矿化集中区,对本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地质意义。 本区处于冈瓦纳古陆块与劳亚古陆块的汇聚带,由两大板块分裂的微板块组成。通过详细探讨本区及周边的大地构造分区与演化,可将本区划分为三个微板块:a、兰坪-思茅微板块,在本区出露有安定-藤条江古生代洋壳俯冲蛇绿混杂岩带、维西-绿春印支裂谷、兰坪-思茅中生代后碰撞陆内裂陷、澜沧江印支火山岛弧,澜沧江碰撞汇聚带;b、吕宁-孟连微板块,在本区出露有澜沧-西盟中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早期陆壳变质地体、吕宁-孟连晚古生代大陆边缘裂谷系、柯街-南定河汇聚带;c、保山微板块,在本区露有崇山中晚元古代-古生代早期陆壳变质地体、保山陆架裂陷。 作为东特提斯巨型造山系的一部分,本区拥有多次洋盆开合和陆洋盆山体制转换,其演化史如下:伴随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本区于晚泥盆-早石炭世开裂成洋,石炭-二叠纪为主扩张期,发育有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晚二叠纪末期,火山弧顶部发育浅海及海陆交互相火山碎屑沉积。至早三叠世,全区缺失下三叠统沉积。这说明古澜沧江洋在晚二叠至早三叠间关闭。中、晚三叠世的岛弧火山岩带说明澜沧江缝合带的再度打开,然而随着西侧怒江洋的打开,特提斯活动中心的西移,打开不久的澜沧江洋再度关闭,三个微板块完全拼贴,本区进入陆内改造阶段,兰坪-思茅地块整体下陷成裂陷盆地,为断裂构造控制的持续缓慢的均衡沉降,大面积沉降史到喜山运动期结束。第三纪末,印度板块与欧亚汇聚拼贴,本区全部地层均发生强烈褶皱及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 受本区演化史影响,本区铜多金属矿具有多期、多系列的特点,在三个主要演化阶段有着不同的成矿系列:a、澜沧江洋古特提斯期,在其扩张早期有碱性玄武岩式矿床形成,在扩张晚期有蛇绿岩式矿床,在闭合期形成了细碧角斑岩式矿床;b、澜沧江洋中特提斯期形成有扩张早期的基性火山岩式矿床。扩张中期的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式矿床和热水沉积(含铜)菱铁矿、磁撞汇聚期的产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的Sb、Hg、As、Au热液矿床;c、后澜沧江洋陆内改造期主要形成中、新生代红层铜矿以及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系列矿床。此外,本区成矿还有如下特点:a、矿产分布与构造-岩浆-热活动带一致;b、成矿后的改造作用十分强烈。 由于本区经历了特提斯多次扩张与封闭,从而在本区形成了三个主要含矿层、三个主要的成矿系列以及三个大的成矿带,构成了本区的“三楼多梯”式区域成矿模式。本区的找矿亦须根据其系列、成矿带等方面特点对其建立预测标志、圈定远景成矿区。 本次研究,在综合分析研究该区的地、物、化、遥、数等方面信息之后,、指出了漕涧河地区为一有望找到中型以上铜矿的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