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尺度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过程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生物群落具有适应不同时间尺度上各种化学、生物和物理影响的能力。近二十年来,生物评价方法和评估标准开始被应用于研究生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其中,浮游生物作为指示类生物较多的应用于监测河口环境状况。浮游生物处于河口生态系统食物链始端,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存在较高相关性,可为水质变化提供早期预警信息,是河口监测的主要指示类群之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长江口浮游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多涉及不同季节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的变化,很少涉及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的周日变化过程。另外,随着长江三峡工程截流蓄水和投入运行,长江口水域营养盐和悬浮物输入量等将显著变化,可能导致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模式发生改变。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显现,因此有必要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基于2005年7月和11月的走航观测数据,2006年6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观测数据,以及近十年(1996-2005年)的历史观测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研究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过程。结果如下: (1)周日变化定点观测的叶绿素α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和病毒(Viruses)丰度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非线性矩形方程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了潮汐动力过程是影响河口区叶绿素α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周日变化过程的主要因子。表层叶绿素α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的周日波动呈现典型的半日周期(11-13小时)变化,而中层和底层由于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和水体层化现象的影响,波动周期与表层明显不同。叶绿素α浓度、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的周日变化与各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浊度和无机营养盐)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夏、秋季变化夏、秋季分别鉴定浮游植物203种和298种,其中,赤潮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绝对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平均丰度夏季(5.48×104 cells L-1)低于秋季(2.70×105cells L-1),而叶绿素α平均浓度夏季(2.34mg m-3)高于秋季(1.32mg m-3)。多样性指数(H)均值夏季(1.51)高于秋季(0.86),均匀度(J)均值夏季(0.59)也高于秋季(0.34)。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区域特征,其季节变化主要受海区的流系特征、营养盐、悬浮物等因素的制约。虽然,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模式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无明显差异,但所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同期相比明显增多,这可能与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输入量显著减少、海流入侵等有关。应用流式细胞仪同步分析了夏季水样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和病毒丰度。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和病毒平均丰度分别达数量级107、106、109、109 cellsL-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毒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浊度、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呈负相关关系,可见,病毒对河口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异养细菌和病毒丰度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研究结果相比有所变化,特别是病毒,丰度减少达一个数量级,这可能与三峡工程蓄水后径流量减少、海流入侵等密切相关。因此,病毒可作为河口环境变化的高敏感性指示因子。 (3)年际变化近十年来,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由于长江三峡工程截流蓄水的影响,自2000年以来,该水域悬浮物、COD、无机氮和硅酸盐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程度有所缓解,但氮磷比值始终高于40,远大于Redfield比值16,硅氮比值也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5年的0.94。长期氮磷硅比值的失衡导致了具有光合性和非光合性营养方式的甲藻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幅攀升,硅藻的组成比例下降,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硅藻群落的减少,致使饵料生物主要组成者桡足类的组成比例正逐渐下降,非饵料生物水母的比例正逐渐增高。近几年来,为改善海域环境现状,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输入量的措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河口水质并无明显改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表明了维持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控制输入营养盐比例相对于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输入量可能更为重要。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与之相伴而生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的则日益加剧,充足健康的生态产品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然而,当前在生态产品生产过程,生态产品的价值估算仍存在难度,生态产品的生产或供应方与生态产品受益方的利益关系仍未理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充分凸显,利益分配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并由此引发了生态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生态产品总量供应不足
20世纪以来,建构主义成为风靡全球的理论流派,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存在,其根本的发展目标在于实现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当前城市中出现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所造成的。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城市生态
在“文化转向(Culture Turn)”和“空间转向(SpaceTum)”研究的热潮下,文化成为各学科解读的对象和“文本(Text)”,学者们还试图建立文化体验意义地图(Maps of Meaning)。因此,
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如生产食品、医药及其它工农业生产原料等带来的直接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如保持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定CO2、释放O2、维持生物多样性、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