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问题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越发频繁。人类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资源短缺;人类不加控制的向环境中排放生产、生活废弃物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这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更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从实践唯物的角度出发,将物质变换分为自然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社会的物质变换三个层次,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劳动作为中介,揭示了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关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农业生产问题的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反人类、反生态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不可弥补的破坏,致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了断裂。马克思通过分析造成“断裂”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修复途径,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方式的局限性,导致了城市与乡村之间互相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并指出,只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为我们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在总结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分析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理论溯源,详细介绍了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梳理了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基本内容,总结其思想的涵义、形式以及特征,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弥补物质变换断裂的现实途径。第四部分,分析了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当代价值,强调了对该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阐述其对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启示,以及在推进人类发展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