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红花是我国自古以来较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成分非常复杂,以水溶性成分红花黄色素为主。本文拟通过回顾性方法研究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对骨折术后患者患肢肿胀度、凝血时间及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同时观察用药期间药物的安全性及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为红花黄色素在骨科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择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病历120例,按照是否应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术前0.5小时常规给予头孢呋辛1.5g单次给药,术后继续应用头孢呋辛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每次1.5g,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q12h;同时常规给予补液、消肿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6小时开始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治疗,每次4100AXa IU皮下注射,qd。如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则给予对症治疗。试验组:术后第1天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ml缓慢静脉滴注,qd,疗程14天。其余药物治疗同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疗效评价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指标。疗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对患肢肿胀度、总有效率、凝血指标进行监测对比。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通过组内和组间对比分析研究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用药的第7天和第14天,试验组的患肢肿胀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用药14天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582,P<0.05);试验组术后第14天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对纤维蛋白原(FIB)未见明显影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APTT和PT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因上肢骨折患者术后可以下地活动,不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而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要卧床制动,下肢血液回流障碍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故本试验仅统计下肢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果试验组下肢骨折患者46例,对照组下肢骨折患者39例,术后14天内试验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试验组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试验组60例患者术前谷丙转氨酶为24.35±19.47 U/L,术后谷丙转氨酶为22.10±14.91 U/L,前后对比P=0.760>0.05;术前肌酐为65.99±19.48 umol/L,术后肌酐为58.58±10.21umol/L,前后对比P=0.158>0.05;术前尿素氮为5.23±1.62mmol/L,术后尿素氮为5.09±1.43 mmol/L,前后对比P=0.318>0.05。试验组60例患者用药期间仅1例患者于第一次用药当天出现面红、流涕、胸闷、憋气、腹痛等过敏反应症状,经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符合临床报道的红花黄色素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其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结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缓解骨科术后患者患肢肿胀度,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对照组,同时能够延长APTT和PT,对FIB影响不明显。红花黄色素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在所观察的所有病人中均未见静脉血栓的发生,而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组,在60例中有1例可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本研究中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于骨科术后患者安全性较好。综上所述,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对于术后患者患肢肿胀有明显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