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荧光染料的色纺纱是指将经过荧光染料染色后的纤维与其他有色纤维混色后纺成的纱。由于色纺纱在加工过程中可将部分未经前处理的本色纤维与有色纤维混纺,具有一定程度节能环保贡献,而且色纺纱具有独特的外观效果,因此备受市场青睐。2012年全国色纺纱线已超过500万锭,其中,含荧光的色纺纱是其主流特色产品之一。虽然,荧光染料早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纺织品上,但对含荧光的织物测配色的研究还不成熟,更没有针对含荧光染料的色纺纱测配色方法,工厂主要依靠反复打样来配色,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含荧光染料色纺纱的测配色研究。首先,对荧光染料的光学性质进行研究。以棉用荧光增白剂VBL作为典型的荧光染料,通过比较分析该荧光染料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之间的关系,以及测定不同波长下的发射光谱,最终得出荧光量子效率不随吸收波长而变化,只随发射波长变化。然后,对混色纤维配色常用的三种模型(Stern-Noechel模型、Friele模型及双常数的Kubelka-Munk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双常数的Kubelka-Munk模型对色纺纱光谱配色的适用性最佳,预测反射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CMC(2:1)色差为0.4218。最后,通过分析应用于含荧光织物的James S.Bonham公式,结合双常数K-M模型,对James S.Bonham公式进行修正,得到含荧光染料混色纤维的反射率计算方法。利用该计算方法求得荧光纤维的荧光量子效率,将求得的纤维荧光量子效率以及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来各有色纤维的K/S值作为基础数据,预测混色样品的反射率并与实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公式对含荧光染料色纺纱的大部分样品的反射率预测较为准确,预测误差小于10%,但当荧光纤维在样品中比例减小时,预测误差变大,这可能与公式中参数SM/Sf(有色纤维散射系数与荧光纤维散射系数之比)计算方法不正确以及荧光纤维在混纤中吸收能力的表征不准确有关。因此,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含荧光染料色纺纱的测配色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含荧光染料的色纺纱配色方法,有利于提高色纺纱配色的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