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因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政治危机的强烈抨击和其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声名显赫,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鲁迅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将日常方言运用于文学创作。这构成了鲁迅小说中语言风格的一个主要特征。象似性是和任意性相对的语言主要特征之一,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其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陌生化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同时也文学性的主要体现形式。鲁迅小说《呐喊》同时呈现出象似性和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并影响着汉英翻译中译文文学性的实现程度。
本文主要通过象似性和陌生化的视角来对比分析鲁迅小说集《呐喊》原文、杨宪益英译本和美国译者Julia Lovell 的英译本,从而基于拟象象似中的连贯原则、顺序象似原则、数量象似原则、对称象似原则和文化拟象象似原则来分析象似性和陌生化手法的互动关系及其在汉英翻译中对文学性的影响。
汉英翻译中象似性和陌生化的互动关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方面,原文和译文中的连贯象似原则和顺序象似原则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相悖,在这种条件下,为了实现较高的文学性,陌生化较连贯、顺序象似原则更为凸显。另一方面,原文和译文中的数量象似原则和对称象似原则与陌生化的程度恰好融合,在翻译中译者将二者巧妙结合便可再现传达原文文学性审美效应。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整体框架的简单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象似性、陌生化、《呐喊》英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拟象象似框架下的具体语言象似性原则,象似性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以及陌生化手法运用的认知理据;第四章是论文核心,即象似性理论关照下的《呐喊》不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最后,结论章节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局限之处,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给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