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微观结构演变与氯离子扩散性能的时变性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到氯离子侵蚀而致使其中钢筋锈蚀,降低了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从而引起结构耐久性的破坏。实际上,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失效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作用和材料本身性能的变化,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和微观结构参数均具有时变性。混凝土的宏观性能所表现的氯离子扩散时变性等特征,正是其内部微观结构变化的直观反映。因此,研究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演变和氯离子扩散性的时变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揭示混凝土扩散性能的时变性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完成了自然潮差环境下普通混凝土和掺合料混凝土的氯离子长期侵蚀试验;并采用核磁共振法测试了不同暴露时间后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参数的孔隙特征及时变性演变;建立了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与测定的微观结构参数之间的时变性关系;并对比分析了核磁共振和压汞法测试的混凝土微观孔结构参数的差异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NMR、MIP和X-CT等测试方法,完成了标准养护28 d后的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的测试,并从方法、原理和过程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得到的试验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内部形态图像等微观结构参数及形态的孔隙特征。2.基于自然潮差环境下,不同水胶比和不同掺合料的混凝土的氯离子侵蚀长达360 d的试验,利用核磁共振法测试了不同暴露时间后的混凝土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等微观结构参数,并研究了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特征参数及其时变性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时变性。3.研究了长期暴露于自然潮差环境下水胶比和矿物掺合料对氯离子扩散性能时变性的影响,建立了掺合料混凝土的扩散性能与孔隙特征参数之间的时变性关系,并对这种时变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结构参数的时变性与掺合料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时变性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可用孔隙率来验证其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4.分析了现有的测孔技术的测孔范围,并对采用核磁共振和压汞法测得的孔隙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从NMR和MIP的测试原理、测试范围、样品获取方法和样品的预处理等方面分析了测试结果不同的原因。根据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这两种方法测试得到的混凝土孔结构参数的时变规律在总体上一致,NMR测试的混凝土微观结构更接近于其真实的特征。
其他文献
沥青路面的再生是指回收并重复利用旧路面的沥青材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以达到节约矿产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目前,关于RAP的利用,一般
本文为实验研究不同截面尺度比H的三棱柱绕流流场特性。主要关注雷诺数Re和柱体截面尺度比H对三棱柱绕流流场中阻力系数Cd、斯特劳哈尔数St和涡街流向输运速率Ulocal等重要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先在海岸、河岸、江滩填筑围堤,后在围堤内进行大面积吹填来抬升地面高度以满足建设对用地标高的要求的方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动力性、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等传统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汽车在能源和环保方面也承受着来自政府、法规和社会等各方面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型工程设备之间管路内的噪声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工作人员的健康。目前,有效的措施是在管路系统之间增加消声器。消声器是噪声控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了发展绿色可再生新能源以及设配的电化学储能体系的热点研究。锂硫电池由于其高理论容量(1675 mAh g-1)
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高管个人和团队特征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国内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主板上市公司,而高管个人和团队特征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创新影响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见,故对其进行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将视角放在中小板上市公司,选取样本并建立回归模型,研究高管个人和团队特征与中小板上市公司创新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06-2015年我国776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将高管特征分为个人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农宅的能耗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农村住宅的节能在我国建筑节能体系中的分量日益提升。科学合理的改善农宅热
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国家人口密度很大的地区之一。尼日利亚拉各斯沿海地区是一个明确了解沿海地区内部动态的国家。拉各斯州位于尼日利亚西南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海岸
兰属为兰科观赏植物重要组成之一,多为珍稀濒危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范围。兰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江西山脉较多,兰属植物在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