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理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建科院科研办公大楼方案设计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难关的逐一突破等无一不在展示着人类的进步,但是,面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19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建筑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作为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不清楚、绿色建筑设计体系化方法的缺失、基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理性设计方法的局限等,成为了在探寻绿色建筑设计道路上的难题。本文尝试从设计的方法层面出发,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作一定的基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借鉴较为成熟的循证医学理念,以期能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上提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相关成果综述等内容。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现状研究,总结出不足之处,找到论文的着眼点。  第二部分解决认知问题,即绿色建筑的内涵。由于对绿色建筑的描述各不相同,加上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很难为绿色建筑找到一个准确定义。本文就从绿色建筑的特性出发,探寻绿色建筑的内涵,得出了相应的绿色建筑定义。  第三部分解决方法问题。通过对循证理论的基础研究,明确循证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启示,探索基于循证理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内涵(即通过科学研究手段,收集、对比现有设计实践,整理出现有建筑实践中的优势和弊端,为建筑师做设计提供有效的设计建议)。基于循证理论的设计是一种支持性设计,可帮助提高设计决策的准确性和提升建筑成果的质量。基于循证理论的设计成果应以模块化的方式(形成某一地区、某一类建筑的数据库集合)呈现,在建筑师进行设计时,作为一个约束条件或刺激条件,影响建筑师的设计决策。  第四部分解决策略问题。基于循证理论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强调设计者经验对绿色建筑设计系统性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对设计人员的组织和设计团队的建立上;二是强调证据对绿色建筑设计程序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设计前期循证报告的撰写和设计全过程中的预后评估上;三是强调告知对绿色建筑公众参与形式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受众的知情权及选择权上。  第五部分进行实例研究。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建科院科研办公大楼方案设计的回顾,并与基于循证理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借鉴循证理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优势,期望能给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及论文不足,对该研究未来的发展寄予希望。
其他文献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至此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城镇化建
豫西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聚落及民居。聚落与山地环境有机融合、乡土材料与气候特征高效适应的传统营造智慧,创造出了该地区独特的聚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倍受世人关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底,我国老年人
中华文化被世人称赞,而承载无数华夏乡土文化的传统聚落却面临危机。传统聚落从诞生到发扬,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各种点滴,聚落的衍生,诉说着聚落发展的历史。乡土建筑,因其受到本地气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进行日常户外活动、公共活动的空间载体,是村民社交与舆论的集中地。它涉及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是构建和谐乡村社
本论文隶属于“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华北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1BAJ08B01-01;同时也隶属于河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地域特点的河南乡土聚
全文共由五章内容和结论组成。   第一章为论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背景及相关概念,通过对祁县古城的价值、内涵研究,提出选择祁县古城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地理特征明显,垂直高度的落差具备多种气候特征。千百年来的高原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出了适应高原独特气候的家园,并且长久的稳定下来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地球表面的土地由于承载各种城市功能而具有了特定的性质,因此,各类不同性质的用地构成了城市特有的空间特征。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
今天的中国农村正处于社会巨大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土地承包制的实行使小农家庭兼业式的生产方式回归,引发传统观念及相关公共生活的复兴。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自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