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滨水区开发控制策略研究——以武昌临江地区综合改造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旧城于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黄金地带,能提供土地开发的新机会,而且,旧城于滨水地区的开发往往反映出城市经济的转型~从制造业占统治地位转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由此希望通过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整或再开发,来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当然开发旧城滨水地区也是提升或重塑城市形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良机。 成功的开发旧城滨水地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要解决土地开发、实现经济效益、保障公民权利、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等各方面问题。本文试图将滨水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实现滨水区再开发与旧城改造的良性互动,推动旧城滨水区的可持续开发。在旧城滨水区的开发中,应把城市开发控制作为一种引导与控制滨水区有序开发的重要手段。同时,城市开发控制还应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探讨了旧城滨水区城市开发控制的一般内容与策略,并结合武汉武昌临江地区综合改造的实践经验,探求几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对当前的旧城滨水区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最近的10年是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业收入增幅始终高于10%以上,2005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46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居全球第四位,有人估计十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旅
图像是人类认知世界和相互交流的最早的基本手段之一,人类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缘自对视觉图像的感知。其中,建筑图像是人们认识建筑与表述建筑的重要媒介,建筑图学即人们对建筑图
我国的会馆从明兴到清盛,直至走向民国的衰败,遗留下丰富的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遗产。会馆作为会众群体聚事、祭祀、生活、娱乐的空问,也是官绅、商人、举子、移民群体共创“会馆
目的进行住宅建筑室内绿色产品系统设计基础研究和设计应用探讨。方法以建筑物理环境设计达标为基础,进行内外一体的同(跃)层式住宅建筑空间模数协调设计,选取典型居住单元,实施
城市空间恒常处于变化之中,涉及到城市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层次,动态地反映着城市居民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特质。城市空间既外在地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空间生产,也内在地体现着
学位
教堂建筑是一种外来形制,伴随着基督宗教的传播而传入武汉,历史上基督宗教的三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在武汉有过传播,并兴建了大大小小一百余座教堂建筑。由于政治、宗教、经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设计发展经过了从概念的引进、理论的借鉴到实践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设计学科框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
学位
在快速城市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处于剧烈的城乡变化状态中的大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滞后于城市化的要求,集聚了大量社会问题、空间问题,成了大城市发展的隐患。城市化是一个全方位
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是一类较晚被认定的遗产类型,它是由人类有意设计的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完成的作品。该遗产类型在中国分布较广,但由于国内较长时间内未对其引起足够重视,且
居住,是人类生存最起码的需求之一。我国在很早就提出的建筑·人·环境三者之间亲密的协调即“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