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武汉市不同功能区域PM2.5污染的比较研究缺乏,于2015年3月、7月、10月和2016年1月在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区、二环线珞狮南路壕沟和东湖风景区三个不同区域站点使用MiniVol低流量采样器采集大气PM2.5样品,并通过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PM2.5样品中水溶性离子组分(Na+、NH4+、K+、Mg2+、Ca2+、Cl-、NO3-、SO42-)和部分金属元素(Fe、Mn、Cu、Zn、Ni、Cr、Cd、Pb)的含量。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三个站点PM2.5的总体平均浓度大小排序为壕沟站点>东湖站点>华农站点,分别是108.72±54.34、103.30±37.32和98.27±32.88μg/m3。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和冬季壕沟站点的PM2.5浓度最大,分别为110.50和137.52μg/m3,秋季华农站点的PM2.5浓度最大为130.60μg/m3,夏季时三个站点的PM2.5浓度十分接近,三个点分别为77.54、73.06和68.36μg/m3。虽然三个采样点之间PM2.5每日浓度在绝对数值上有差异,但是在整个采样期间,其日均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体现了PM2.5污染的区域性特征。 在分析的8种重金属元素中,Fe元素所占的比重均最大,约50%以上,其次是Zn、Pb和Cu元素。Cr元素在春季有最低值,Ni元素在春季有最高值,其他的元素的浓度值都表现为秋冬季最高,夏季最低。Pb和Zn始终在壕沟站点有最大值,与它们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相符合。由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可知,各元素的EF值在三个站点之间没有较大的差别。Mn和Cr元素在三个站点的EF值小于10,说明他们主要来自自然源。Cd、Zn、Cu、Ni和Pb元素的EF值都大于10,说明这些元素受人为源的影响显著。 总水溶性离子的平均浓度为37.22μ g/m3,在PM25中所占的比重为36.1%。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三种离子,占了总水溶性离子的80%左右。三个站点之间离子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NH4+在夏季的浓度最高,其他离子都表现为秋冬季浓度高,夏季最低。通过离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三个站点规律相似,都表现出Mg2+与K+、Ca2+,Cl-与K+、NH4+,NH4+与SO42-、NO3-之间相关性良好。三个站点的NO3-/SO42-的值都小于1,秋冬季节NO3-/SO42-值十分接近1,说明三个点污染来源都以固定源为主,但是移动源在重污染季节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计算三个站点两两之间化学组分的发散系数(CD),分别是0.10、0.12和0.07。数值都接近0,说明三个站点PM2.5中的所有化学组分相类似,没有明显差异,再次体现了PM2.5污染的区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