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障儿童又称弱智儿童,是指智力发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同龄儿童,而且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宗旨,培智学校就是要培养智障儿童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公民。要想使智障儿童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公民,首先需要被社会平等地接纳,而被社会平等接纳的首要问题就是:智障儿童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训练由自然人逐步过渡成长为社会人。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智障儿童的社会化是其顺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智障儿童自身生存于社会的重要保证。由于智障儿童是一个有着特殊困难的群体,各种缺陷的存在,使他们的社会化过程面临着更大更多的困难。智障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其与环境双方相互顺应的结果。因此智障儿童的顺应能力决定了其社会化的真实水平与质量。本文以新的社会工作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新的顺应观“顺应是智障儿童与环境双方的改变、调适”为指导,制定了简易的智障儿童社会化能力评定量表,并指出顺应性教育对促进智障儿童社会化的多样化手段及特点,强调顺应性教育的双向性,教育对象不应忽略智障儿童所在环境的改变、建构而只集中在智障儿童本身。智障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应置于其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社会化教育环境,我们要让生活充实智障儿童的教育,用教育改善智障儿童的生活。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所有培智学校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智障儿童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怎样适应社会。新课程方案的课程思想就是以生活为核心,突出特殊教育的特色,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把课堂内容与智障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设计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帮助智障儿童学会生存和发展。应看到智障儿童的一些不顺应行为,问题根源在环境。智障儿童顺应性教育应该放在智障儿童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作儿童与环境,环境与儿童适当的富有弹性的生态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