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显著提高,“支出型”贫困救助成为新兴的关注点。“支出型”贫困的概念首先被上海市民政局提了出来,试图解决低保边缘家庭的社会救助问题。此类群体收入高于低保线,但由于刚性支出过多,实际生活水平位于低保线以下,且随时都可能坠入低保家庭。由于“支出型”贫困群体致贫因素多,界定难度大,救助政策和救助标准模糊,各地政府从维稳和改善民生角度出发越来越重视对“支出型”贫困的研究。特别是“杨改兰”事件之后,如何对低保边缘的“支出型”贫困家庭进行有效救助以及专业社会工作如何进行有效介入,成为亟待回应和探索的现实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福利社会学相关理论以及社会选择理论为依据,以文献法总结梳理了“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和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研究经验。以问卷调查法,开展了南岸区“支出型”贫困救助调查和访谈,总结了目前“支出型”贫困家庭呈现的诸如“存在绝对贫困问题”、“因病致贫为主”、“对政府救助渴望度高”、“对物质救助渴望度高”、“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等特点,提出了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几种分类类型、救助群体的分类界定方法、救助标准的选择以及设置救助标准的“七大原则”,并提出了可供南岸区实施的救助方案。认为未来救助政策应往“资金多元化”、“救助主体多元化”、“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以及树立“四大救助新思维”等方向转变。总结了社会工作介入“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的适切性、“支出型”贫困较“收入型贫困”的特点以及社会工作介入中的重点问题。提出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理念在未来“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中的运用领域,特别是无条件接纳、非批判、保密原则、案主自决原则的应用。并根据社工服务中的经验,详细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支出型”贫困家庭服务的项目和岗位两种路径选择,认为以专业社工机构购买社工服务将是未来可期的介入路径。通过案例分析法,呈现了介入全过程并总结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优势和具体通用流程。总结了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行政介入的必然性和路径。肯定了社会工作在调动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以及在个体服务、家庭能力建设、社区融入等多方面服务上和宏观上修正社会政策、理顺社会关系、充实社会福利体系的专业队伍的作用,得出了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引导下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社会工作介入格局将初步形成的结论。反思了目前“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应当注意低保人群中的事实“支出型”贫困家庭存在和资格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最后畅想了未来社会工作助力建构多元社会救助格局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认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救助、服务“扶贫攻坚”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锻炼,救助社会工作、“扶贫社工”将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