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希望可以更快地理解他人所说的内容,而双语者或是多语者在对语言进行识别过程中会产生转换,这种双语者从当前使用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的现象被昂晨等(2016)人称为语言转换(language switch),早在1992年时,这种现象曾被Grosjean称为语言切换。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当双语者当前使用的词与之前不同属于一种语言时,则该词汇所用时间要比在同种语言条件下慢,Kolers(1996)将其称为转换代价(witching costs)。换言之,语言(L1)的转换代价是指该语言(L1)转换试次(trail)与其(L1)重复试次之间反应时差值或错误率差值。世界语言学家大会指出,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次会议的召开再一次掀起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热潮。长时间的语言转换能够促进双语者的中央执行功能,从而使双语者在抑制语言能力方面产生优势,这种优势被Kroll和Bialystok(2013)称为“双语认知优势效应”。而语言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语言转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前人在研究语言熟练度对语言转换时得出这样的结论:熟练双语者从L2到L1的语言转换代价比L1到L2的转换代价要更大;非熟练双语者从L1到L2的语言转换代价比L2到L1的转换代价要更大。但在改变一些条件后,如加入时间间隔条件,语言的转换代价就会发生变化。在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些蒙古族学生在大学比以后选择了与蒙古语无关的岗位就职,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期间不接触蒙古文,只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蒙古语对话,他们对蒙古文字的接触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他们的语言转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字会被“遗忘”吗?就像提笔忘字?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动物词词汇判断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解决“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是否存在语言优势,是否产生不同的语言转换代价,以及语言文字是否有遗忘现象”的问题。实验一考察汉-英非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及其代价;实验二通过对比非在校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及其代价,考察语言转换的优势,旨在探讨离开母语文字环境后,对母语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实验一结果显示,在以汉-英非熟练双语者作为研究对象时,对汉语(L1)的反应快于对英语(L2)的反应(p<0.001),其中,当目标文字为汉语(L1)时的非转换序列的反应时最快其次是目标文字为汉语(L1)时的转换序列、目标文字为英语(L2)时的转换序列,反应时间最长的是目标文字为英语(L2)时的非转换序列。结果还发现,汉语的转换代价与英语的转换代价存在显著差异(p=0.025),产生了非对称性的语言转换代价。实验二结果显示,在以蒙汉熟练双语者作为研究对象时,同样发现无论是在校还是非在校的蒙汉熟练双语者对汉语(L2)文字的反应均快于对蒙语(L1)文字的反应(p<0.001),且其转换序列反应时显著快于非转换序列的反应时(非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p=0.006;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p=0.002)。结果还发现,蒙汉熟练双语的语言转换代价呈现对称性(p=0.112),进一步发现,汉语文字的转换代价在蒙汉熟练双语者在校与否不存在显著差异(p=0.379),但蒙语文字的转换代价在蒙汉熟练双语者在校与否存在差异,非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蒙语转换代价大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蒙语转换代价(p=0.056),且非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显著慢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p=0.004)。也就是说,相对与在校蒙汉熟练双语者,非在校蒙汉熟双语者在对蒙语文字进行识别时产生了更大的代价,即个体对文字识别的反应时间较长,出现了对母语文字识别的延迟现象。另外,在比较语言熟练程度对语言转换及其代价的影响时发现,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p=0.006),转换类型在语言熟练程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转换序列,p=0.030;非转换序列,p<0.001),出现了双语优势现象。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非熟练汉英双语者与熟练蒙汉双语者均产生非对称性的语言转换代价。相较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熟练蒙汉双语者存在双语优势现象。蒙汉熟练双语者在语言转换中出现了反母语优先的现象,且离开母语文字环境的个体在对母语文字进行转换时较一直处在母语文字环境的个体产生了文字识别延迟现象,即对母语文字产生了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