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炼近60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慢性肾炎的共识及新理论、新观点,构建慢性肾炎的中医诊疗理论框架。 方法:本研究文献资料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并以维普与万方数据库进行补充,检索近60年来关于慢性肾炎中医诊疗的所有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检索出的文献以国家基金项目论文、名老中医与国医大师诊疗经验相关论文、国家及行业临床诊疗标准、国家级中医药规划教材为主进行筛选。论著资料则以读秀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为主要渠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4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以“慢性肾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以1979年以前、80年代、90年代及2000-2014年为四个时间分段,以辨证论治、主症论治、分期论治、专病专方等分类为标准,统计出各类文献的占比,以分析慢性肾炎诊疗理论的演变过程。梳理所筛选文献中慢性肾炎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症论治、分期论治等内容,分析总结慢性肾炎中医诊疗理论的研究概况。使用excel表分别统计出所选文献中慢性肾炎的证型频数和药物频数,分析归纳慢性肾炎中医诊疗的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规律。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构绘出慢性肾炎的中医诊疗理论框架图。 结果: ①通过对慢性肾炎诊疗理论演变过程的分析,发现1979年以前,慢性肾炎的相关文献以辨证论治为主,80年代到2014年年底专病专方的相关文献数量最多。 ②通过梳理文献中慢性肾炎的病名、病因、病机、诊疗原则、辨证论治、主症论治、分期论治等内容,总结出了慢性肾炎中医诊疗理论的研究概况。 ③证型频数位于前十名的依次是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证、脾肾气虚证、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湿浊证、水湿证、外感风邪证和肺肾气虚证。 ④药物使用频率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黄芪、茯苓、益母草、丹参、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当归和甘草,药物分类频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和收涩药。 ⑤构建出了慢性肾炎的中医诊疗理论框架图。 结论: ①慢性肾炎的中医诊疗理论研究历经1979年以前、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以来四个阶段,逐渐成熟和完善。随着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完善,更多医家选择从专病专方方面进行研究,研制新方,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②慢性肾炎的病因可总结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肺、脾、肾三脏虚损是其内因;外邪乘虚而入,侵袭机体是外因。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风邪论”、“湿邪论”、“瘀热论”、“少阳枢机不利”、“慢性肾病非虚论”及“病机在气”等新命题的提出,丰富和加深了医家对慢性肾炎病机的理解。 ③本病的中医诊疗内容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分期论治、主症论治、专病专方及名医的诊疗、用药经验。 ④临床辨证诊疗慢性肾炎,最为常见的分型是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证、脾肾气虚证和血瘀证等。 ⑤临床常以补虚药为主,配合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收涩药等治疗慢性肾炎,黄芪、茯苓、益母草、丹参和白术等为常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