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基甲酸乙酯是2A类致癌物质,存在于许多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氨基甲酸乙酯降解酶(urethanase,简称EC降解酶)能快速、专一的去除氨基甲酸乙酯,对提升发酵食品质量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酒用EC降解酶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EC降解酶产生菌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酶的分离纯化、基本酶学特性及在黄酒中初步应用。从小鼠肠道中筛选分离出一株EC降解酶产生菌,分析该菌株菌落、菌丝、孢子形态等特征并结合rDNA ITS序列测定,确定该菌为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命名为P. variabile JN-A525。在单因素优化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理论,优化EC降解酶产生菌P.variabileJN-A525的产酶条件,优化后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L、牛肉膏10g/L、KH2PO45g/L、NaCl1g/L和KCl5g/L;发酵条件为:初始pH6.0、培养温度32℃、接种量3%、摇瓶装液量70mL/250mL、摇床转速100r/min。对经超声破碎、聚乙二醇2万浓缩、Super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步骤纯化的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该菌株所产EC降解酶的最适温度50℃,热稳定范围40-50℃,最适pH6.0,pH的稳定范围为6.0-9.0,动力学参数Km为27.2mmol/L,Vmax为156.25μmol/min,具有一定的乙醇耐受性,EC降解酶底物特异性的研究表明,在模拟黄酒体系下,该酶对尿素和氨基甲酸乙酯有相对强的降解作用,对氨基甲酸甲酯(MC)也有一定作用,而对一些酯类和氨基酸没有降解作用。通过MALDI/TOF-TOF质谱分析获得了与EC降解酶得分最高的两种酶:葡萄糖胺-6-磷酸脱氨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Mascot得分分别为75、74。经N端测序推测得知,EC降解酶的N端序列为:GTNTADNDAA。通过GC-MS研究了EC降解酶在黄酒中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EC降解酶在复杂黄酒体系中有明确降低EC的作用,且酶的处理对黄酒的风味物质基本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