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应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马尔科夫链、灰色关联模型等,以2000-2012年的辽宁省经济与能源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辽宁省经济和能源进行时空格局演化和关联性研究。在研究辽宁省经济时空格局演化问题上,本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在研究辽宁省能源的时空格局演化问题上,本文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测算各地级市2000-2012年的能源效率值,分析辽宁省能源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体分异特征;然后,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验证辽宁省能源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最后,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得出辽宁省能源效率各区域类型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①从时空分异特征来看,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有沈阳、大连和抚顺。②从时空格局及演化来看,辽宁省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差异呈缩小趋势;在局部格局方面,“高—高”类型区主要以沈阳和大连为主,逐步向沿海地区发展,“低—低”类型区主要集中在葫芦岛、丹东和本溪。③从能源效率各类型区域转移情况来看,能源效率稳定性由强到弱为中高区域、中低区域、高区域、低区域。最后,为了探讨辽宁省各地级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本文根据2000-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用灰色关联度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各地级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度高。最后,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政策建议,这对辽宁省各地级市对能源与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制定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