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政权交替之中。在这一交替之际,同业公会为谋生存,在行业治理中所起的作用也在悄然改变。然而,在同业公会研究中,对于这一时期的描述不多,而且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商会、丝绸业、银钱业等这样的大型中间组织。因而本文选取上海新药同业公会这一不大但颇有特点的公会来进行研究。由于公会行业治理的功能变化与政权交替息息相关,因此,本文按政权变动下的市场形态变化和公会本身的职能变化来划分文章结构,主要分为抗战结束后,解放军入驻上海到新药筹委会成立的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这三个时段,通过阐述当时新药同业公会在这一动乱时局中如何进行行业治理,一窥同业公会这一中间组织当时的生存境况。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加强对同业公会和市场的监管,而西药作为战时必需物质,更是在重点监管之列。在政府的管制之下,新药同业公会的工作重心也转变。如何在政府管制之下,维护行业的正当利益,保证市场运行,成为会务重点。随后解放军入驻上海,新政府力图全面控制市场,以计划的方式取代市场运作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府主导下的新药同业公会进行了改革。改组后的同业公会,尽管在协调上传下达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自身的自治能力减弱,原先的社会团体性质几乎消逝,成为政府进行新药业治理的媒介。不仅如此,随着公私合营的到来,公会存在空间也在萎缩。从1945到1953年,政府在市场调控所起的作用不断变化,而在这种大环境下,公会经历了从上海市新药商业同业公会到筹备委员会的改组,与改组相伴而来的是公会工作重心的变化。这一变化虽并非公会本意,但由此也显现出那一年代中间组织面对政权干预所采取的生存方式,因而颇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