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油气地质、地化和测试资料分析,对西斜坡区油气生成、水化学场与动力场、流体势场、运移通道、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运移方向及控制因素、油气运移路径的模拟及运移模式、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系统全面的研究,搞清油气沿储层运移的方向、时期、通道路径。通过油气运移路径的模拟和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解析,研究该区油气成藏模式,确定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T1 反射界面坡度随着上覆沉积物埋藏不断增大,到70-65Ma 时坡度达到最大,此时烃源岩达到排烃高峰期坡度增大为油气西运提供了构造背景,决定该时期为油气大规模的运移时期;西斜坡区油气藏主要有背斜、岩性上倾尖灭、构造-岩性、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 种油气藏,油气主要分布在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油气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泰康隆起带以背斜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西部超覆带以不整合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为主;西斜坡区高台子油层油气有3 个优势运移方向,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有4 个运移优势方向,萨零、一油层油气运移有3 个优势运移方向;西部斜坡区的运移特征主要是大面积向西北方面流动,模拟结果显示中部系统地区是最有利的油气汇聚区;西斜坡区高台子油层砂体发育,纵向易叠置或被断层沟通,侧向输导能力强,萨二、三油层砂体其单层厚度大,一旦侧向叠置或被断层沟通,侧向输导距离较远。萨零、一油层砂体不发育,呈透镜状,彼此不连通,只能通过断层垂向沟通,油气方可进入;西斜坡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圈闭与油气运移路径空间位置关系、向心流与离心流交汇区、不整合因素、断裂因素及T1 反射层构造演化的控制。通过对西部斜坡油气运移机制及对成藏的作用研究的探讨,对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