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省和粮食输出大省,既要扛稳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又面临农业用水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压力,“粮增水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研究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的区域性和结构性分异特征,摸清全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家底,为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健康良好的生产生态环境,对保障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和保护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作为研究区,运用CROPWAT模型和ArcGIS软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中蓝绿水足迹占比及市域尺度下的时空分布特征;从蓝绿水视角对全省可供农业生产的水资源量进行计算,应用基尼系数和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模型,分析广义与狭义视角下全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态和空间分布格局,提出相应的农业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对策和措施。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水足迹及其空间变化特征。2006-2015年间全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为0.89m~3/kg,夏玉米生产水足迹为0.62m~3/kg。在年际变化方面,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总体呈递减趋势;而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呈不规律分布,随年际间降水量丰枯而波动较大。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冬小麦生产水足迹高值地市和低值地市分别形成显著的集聚区;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则非典型性地市较多,分区间集聚性相较于冬小麦更弱。在作物生产耗水构成方面,冬小麦蓝水足迹占比高于夏玉米。(2)河南省地下水位变化及农作物生产对地下水的影响。2006-2015年间全省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以郑州为中心的埋深中心在扩大,从西北向东南蔓延;地下水埋深变幅最大出现在郑州及周边地市,最大值为3.6米。在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的响应分析中,降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四阶偏相关系数为-0.674,负相关但相关性最强,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与地下水埋深呈正相关,但作物种植面积相关性弱于作物产量。(3)河南省广义和狭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河南省广义农业水资源量为491.22×10~8m~3,其中“绿水”资源量373.32×10~8m~3,占总量的76%;“蓝水”资源量117.90×10~8m~3,占总量的24%。全省平均广义和狭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分别为3448m~3/hm~2和828m~3/hm~2。在全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中,豫北地区及豫南的信阳为匹配格局最佳,总体表现为南北部最优而中部最差。同时相较于狭义匹配格局,广义尺度更能反映实际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4)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策。首先应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其次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施行高效节水生产模式;再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最后对地下水开采进行合理分区管制,建立合理的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提高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