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颌面部皮肤肿瘤高分辨MR成像应用价值的研究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成像技术在颌面部皮肤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名年龄在20-30岁的健康志愿者行正常面部皮肤高分辨率MR成像(HR-MRI)扫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独立对MR各序列(T1WI、T2WI)上的图像质量进行观察评分,并用Kappa分析对2名观察者间的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比较。另收集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颌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术前均行HR-MRI检查,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于HR-MRI图像(T1WI及T2WI序列)上测量原发肿瘤的厚度及记录病灶侵犯层次,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行对照研究。使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及Bland-Altman图示分析法评估二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结果:8例健康志愿者中,T1WI及T2WI上平均得分分别为2.75分、2.5分。7例图像可清晰的显示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三层解剖结构,表皮层较窄,呈细线样稍高信号,真皮层较表皮层稍宽,呈低信号,皮下脂肪层最宽,呈均匀高信号,并可见纤维间隔分割成的脂肪小叶结构。各序列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1)。15例颌面部皮肤肿瘤患者HR-MRI所测得的肿瘤浸润深度与病理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CCC>0.95),并以T1WI序列上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最佳,Bland-Altman图示分析法未发现二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内的ICC均大于0.98,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且HR-MRI上判断的病灶侵犯层次均与手术病理学结果一致。结论:高分辨率MR成像可清晰的显示皮肤各层解剖结构,并能准确的判断皮肤肿瘤的浸润深度及侵犯层次,有望为皮肤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第二部分 高分辨率MR成像联合DCE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皮肤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序列定量参数分析在皮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收集54例皮肤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HR-MRI平扫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检查,最终纳入50例MRI图像质量良好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记录病灶的常规MR图像特征(如大小、边界、皮肤受累层次、有无骨质或肌肉受累、强化方式等)。通过DCE图像获得病灶的Ktrans值、Kep值、Ve值和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与手术病理结果行对照研究,并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组30例,良性组20例。良、恶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6.5岁、8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肿瘤的边缘、基底部、侵犯层次、肿瘤坏死、强化方式、骨或肌肉受累等常规MR特征在皮肤良、恶性肿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ofts模型获得的恶性组的DCE定量参数平均Ktrans和Kep值明显高于良性组(分别为 0.23/min vs.0.06/min 和 0.49/min vs.0.21/min,P<0.001)。而两组患者性别、病灶大小和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Ktrans在鉴别皮肤肿瘤良恶性方面优于Kep(0.957>0.897)。TIC结果显示,Ⅲ型曲线26例,均为恶性肿瘤;Ⅱ型曲线4例,均为良性肿瘤;I型曲线20例,其中,恶性肿瘤4例,良性肿瘤16例。良、恶性肿瘤间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良、恶性皮肤肿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差异性。皮肤肿块表现为边界不清、内部坏死、明显强化、Ktrans>0.137 min-1以及流出型TIC(Ⅲ型)时,高度提示为恶性病变。HR-MRI联合DCE定量参数有助于良、恶性皮肤肿瘤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