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评价要求,为了衡量外语教学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分析和介绍了在实验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做法。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做出判断和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依赖终结性评价。评价手段还停留在考试上,因此,建立适合中学英语教学规律的公正、合理、有效、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纵观世界各国形成性学习评价研究的状况,西方国家研究的历史相对比较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评价体系。如美国哈佛大学的Gardner博士在他领导的“零点计划”中,用到了形成性学习评价。Sctriven(许建钺,教育测量与评价)于1967年概括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在我国形成性学习评价研究的历史特别短,尤其是外语课教学,教育部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于2000年9月启动了这项科研项目,介绍西方的一些理论和先进经验,国内一些学者对形成性学习评价的理论作了一些评介,遗憾的是没有专门的介绍初中英语形成性评价实施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论文。本文是一篇专门研究形成性评价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章。本文有六个部分组成。引言着重介绍了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和国内外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在明确形成性评价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构成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基本理念,特点及标准,即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课程与教材、家庭作业、评价方式及手段等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形成性评价应主要以单元总结和学期总结为主。此外,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学生英语学习评价表和读书笔记也是形成性评价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档案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和风格,持续记录学生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并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读书笔记是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些信息使评价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本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形成性评价实施的现状,指出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也是全文的核心部分,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对策。本文认为,初中英语形性成性评价的研究应主要从以下的途径开展;一是教师参与度的总结;二是学生能力总结。第五部分是对形成性评价的成果检验,通过问卷和数据分析了实验的成果。第六部分是对形成性评价实验的总结与反思。评价改革需要教师和家长、学校及时沟通、密切配合;教师应正确处理教学和评价的关系;形成评价性要持之以恒。本文从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概念、特点、基本理念、意义、提高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紧密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详细介绍了初中英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过程,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作者为了凸显梁先生的个性特征,引用了三则材料,它们分别是:《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梁启超在讲到其中的语句时,
该文分析了天然矿泉水中微量元素的成分及含量,查找了造成微生物污染的原因,探讨了改进微生物检验的方法。
<正> 引言物理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大量应用,已经形成了“物理考古学”这个独立的边缘学科,穆斯堡尔谱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更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实验证明任何古陶片都有它自己
<正>【设计突破】对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萧乾的《吆喝》一文,一般的教学设计会出现下面两方面情况:一是依照教参着重于梳理文意的写作思路,浅表化地解读
汉语称谓语是反映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面镜子,不仅具有一定的语义特点,而且还具有一些普遍的语用功能。本论文选取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作为切入
《名利场》作为萨克雷的核心作品,深刻而清晰的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的面貌。萨克雷通过对一群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任务的描写,展现出了中产阶级的崛起过程和取得的初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当前,加强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高中
<正>捧读耿翠霞老师的《走进文本深处,在语言品析中悟意审美》、吴寿健老师的《紧扣文题,于层层追问中品读意蕴》,颇多惊喜。掩卷深思,感到深入解读文本之美,也觉出教学设计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
<正>【设计突破】《吆喝》选自萧乾先生的《北京城杂忆》。这是一组回忆性散文,一篇篇文章像一个个镜头般透视了老北京的特色风味,展现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就学生的语文学